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觉得人类是很有趣的,而当我进入了教练学习后,我看人的方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我经历过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认为人都完全不一样的,大家天生完全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天赋不一样,行为不一样,能得到的成就也不一样。我总会觉得他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就能这样,而我不是,所以我不能。所以在我的世界里,有很会说话的人,很会卖东西的人,读书很厉害的人,很外向的人,很能研究的人,很聪明的人,很……的人。而我就将自己往这些人身上套,结果我将自己套进内向,不会说话,喜欢研究等等,总而言之,大方向是自卑的。对,我还归类自己是自卑的人。
第二阶段,我已经走近中年,在进行了大量学习之后(当然也有在中年危机撕裂和挣扎中的苦苦探寻),我认为人都是一样的。所有不一样的表现都是因为过去某些环境导致了行为倾向从而不断强化之后留下的各种东西,似乎可以称为特质。所以我的结论是,只要我愿意,我可以成为我以前认为的所有的人之一,也就是说,其实成为谁或者说有什么特质,完全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天命”。这样的想法让我松绑了,我不再执著于我做不好的,因为我告诉我自己,其实是因为我不喜欢,我从来没有花时间在这些事上,做不好是理所当然的。我也更有信心,在开始我很做的事之前,我不会反复去思考我能不能做好,而是先开始,并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进入教练学习之后,或者说是因为教练学习而了解了更多心理学知识之后,我的第三个阶段慢慢形成。基于第二阶段的理解,我将视野转向大家,或者说转向人类。人都一样,也有共同的需求。而因为环境不一样,为了满足需求,每个人很智慧地去适应环境的前提下找到满足需求的方法,从而导致行为倾向,从而再形成了特质。这些特质才让人类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让世界变得非常精彩。当我这样去理解时,我能接纳大家的大部分行为,与此同时,也开始接纳了自己的很多心理活动。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我认为人没有标准的“好”,不强迫自己变成“好”,也不会热心地想帮别人成为所谓的好。我的热心转向帮助别人找到舒适的状态。如果A先生不希望上进,觉得“躺平”是他最想要的。但身边的人总提醒他要努力,这才是让他不舒服的地方。那我也许会倾向于帮他找到后面这个不舒服,从而大概率是解决这个不舒服,而不是“帮”他变得上进。
正在成长的成长教练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