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是真正的做到了从无到有,建立出自己稳固的政权,创业过程中还面临着更始帝和河北王朗的威胁。在刘秀平定河北之后,虽然土地上来讲他只有着全国一小部分的领土,但是这个时候横向对比下来,刘秀的个人能力是君主中无敌的存在,刘秀政权中的将领,大多也都是才华横溢。后来的事情,就是刘秀和众将领率军向四处征战,收回了全国一大半的领土。
当时西部地区就还有四川的公孙述,甘肃的隗嚣,敦煌的窦融属于较为强大的集团。不过这时候刘秀已经好比是太阳升起一般,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帝王星”,民众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未来统一的希望,有志之士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未来和平稳定的国家。刘秀就好比是太阳一般给予了国家以光明。这时候四川的公孙述是铁了心做皇帝,甘肃的隗嚣是表面上不想和刘秀抗衡但内心还是想称霸一方,而敦煌的窦融则是明智的希望能够向刘秀归附。
不仅此刻的刘秀对于各势力的首领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刘秀的光芒对于其他势力的民众和官员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刘秀已经成为大家心中的天下之主时,其他势力还拿什么来和刘秀对抗。
晋卦是讲晋升的卦象。想要更好的晋升,就需要有实际的才能,可以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出来。刘秀和他手下的高级将领能够不断晋升,也正是因为给国家带来了稳定的局面。晋是上升,但上升也需要条件成熟,不能强求。晋升到了更高的位置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保持守正就是吉利的,之所以能够晋升,也是因为得到了领导者的信任,刘秀也是得到了众将领和民众的信任。如果能够得到大家一致的肯定,那么就少有悔恨了。晋升的过程一定需要有某方面的专长,这样才能够走的更远。虽然在说晋升,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也不能过分的计较得失,以平常心来对待就是吉利的。晋升到了最高的位置,这时候可能如果还想做些什么,古时候的帝王常见的就是再发送权力斗争,这也需要守正才行。
在刘秀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其实是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在向四周征战,不断的扩大领土,这时候刘秀和其他势力的首领只能说是较平等的地位,大家都是割据一方,彼此也都想着打败对方。而第二个阶段,刘秀的势力已经成为了较为庞大的势力,还剩几个势力也觉得难以对刘秀形成威胁,他们不得不承认刘秀的强大,内心所想可能就是割据一方以求自保。而在这个过程中,以公孙述、隗嚣、窦融为主。公孙述是一心想割据一方,隗嚣则是表面归附但内心想割据,窦融则是愿意归附刘秀。
马援考察公孙述和刘秀
隗嚣作为公孙述和刘秀中间的势力,两边也都称帝了,他就想知道到底应该亲附谁,于是就先派马援去考察公孙述。马援原本与公孙述是老乡,关系也好,本来以为过去可以像以往把手言欢,但是公孙述却先排好侍卫,再让马援进来。行礼完毕后再送马援回到宾馆,给他重新制作了布衣服,上缴武器,在朝堂上再接见马援。公孙述把这个过程弄的很繁杂,展现出了他作为帝王威仪的一面,还想要给马援封官,马援的宾客也都想要留着,但是马援说到,天下此刻未平定,公孙述却不去招揽人才,去谋求国家大事,反而在这些礼仪上下功夫,这样是不能留下有志之士的。所以马援就请求回去,马援对隗嚣说公孙述就是井底之蛙,妄自尊大,不如专注在东边的刘秀。
然后马援再去刘秀那里考察,马援刚到,刘秀就在殿堂里接见了马援,刘秀就穿着普通的衣服,笑着接见马援,而且还谦虚的说马援在两个帝王间周旋,很佩服。而马援就立即说到,现在的乱世不仅是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会选择君主,之前自己去公孙述那里,公孙述就是严密防备后才接见,为什么陛下不担心是刺客呢?刘秀就笑着说不是刺客,而是说客。马援就说天下反复未定,而盗用帝王名号的人很多,今天看到了陛下的恢宏大度,就好比是汉高祖,就知晓果然有真正的天子。
后来马援回到隗嚣那里,就说到了刘秀那边,接待了有数十次,每次都是闲谈很长时间,刘秀的才能谋略,都不是人所能匹敌的,而且心胸开阔,坦率真诚,没有什么隐藏,豁达有大节,和汉高祖很像,刘秀博览经书,政事治理的很好,前世的帝王难有能比得上的。隗嚣再问,和汉高祖比呢?马援就说也比不上,汉高祖没有什么大的优点也没有什么大的缺点,而刘秀却是喜好处理政事,行动有节度,不喜欢饮酒。
刘秀压制公孙述,表扬隗嚣
公孙述也是处在极佳的地理位置,但是却丢失了最佳的攻取天下的时机。等他想要去征战关中的时候,冯异已经在关中站稳脚步了。公孙述派两员大将率领数万军队前往关中,但是却被冯异打败了。而且隗嚣也派兵帮助冯异,刘秀就亲自写信给隗嚣,就希望有机会与隗嚣结交,希望他可以抵挡北边的外族人的侵扰,抵挡南边的公孙述的势力,这样到时候也可以给有功将领再分封土地,也希望双方可以保持信任,不要被人挑拨。这样刘秀就是和隗嚣建立起了信任,哪怕公孙述再多次出兵;也都被冯异和隗嚣联手打败了,公孙述也就不再出兵了。
刘秀以他自身的势力,以及个人帝王的气度,使得隗嚣看清形势同意归附,也逼迫的公孙述不敢再向外出兵。公孙述缺乏更高的领导能力和实力,使得他的统治也只能局限在四川地区,不能够再往上去晋升。
隗嚣生出异心
隗嚣问班彪,古时候西周灭亡,战国纷争,直到几世后天下才同意,过去的这种情况是否会在发生呢?班彪说周朝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周朝末期,虽然朝廷衰弱,但是枝叶都强大了,因此战国时期几个国家可以延续较长的时间,难以那么快的统一。但是汉朝接着秦朝,本身郡县制使得领导权较集中,而各个地方哪怕有势力也没有财富和人才的积蓄,而百姓却都怀念着汉朝,所以混乱的局面难以持久。
但是隗嚣还是觉得要说天下刘氏复起,恐怕也没那么容易。过去刘邦称帝的时候,那个时候民众也不知晓汉的存在。班彪知道隗嚣内心仍然幻想着乱世会持续,他也可以称霸一方。后来班彪就是写了一篇《王命论》,希望可以劝诫隗嚣。现在的人都以为刘邦从普通人成为天下之主,都以为可以凭借乱世中的努力来抓住机遇,但是帝王的权力自有天命,不是靠智力和力量来获得的。这也正是天下那么多乱臣贼子的原因,都希望能够在乱世中得到些什么更高的权力。可是好的做法就是看清现实,否则就会自受其害。但是隗嚣却不听,于是班彪就躲到窦融那里去了,替窦融谋划。
隗嚣就是没有能够客观的看到当下的趋势,反而是被自己的欲望所牵扰,他希望可以称霸一方,享受这种称霸的荣誉和权力,却看不到其他势力和刘秀的实力对比。
后来隗嚣自比文王,想要称王,但是被群臣制止,想要去以帝王的规模来分封大臣,也依旧被劝谏,这时候隗嚣手下的大臣都更加清晰的看到了他和刘秀之间的势力差别,着急称王并没有好处。再后来刘秀希望隗嚣率军进攻公孙述,但是被推脱,希望隗嚣去首都封官,也依旧被拒绝。这时候刘秀就知晓隗嚣是有异心的,并不愿天下统一。而隗嚣也因为他的异心表露的越加明显,而他手下的一些有志之士,也都离开了他的政权。
窦融专意刘秀
原本窦融听说了刘秀的威望和德行,就想要依附东方,但是就是太远了。隗嚣使人来说窦融,如果现在立即臣服刘秀的话,可能权力就丧失了,再失败后悔就晚了。现在甘肃、四川、敦煌的地区联合起来,情况好就是像六国一样分割,不行也可以割据一方。窦融与臣属商量,大臣都说汉朝的复兴在预言书里多有提到,而且刘秀的名字也验证了,再看刘秀的实力,兵马最强,号令严明,刘秀都是天下之主。最终窦融就决定归附刘秀,刘秀也派人去招揽窦融。刘秀就给窦融写信说,窦融的决策举足轻重,如果能得到窦融的协助统一,会很好,如果他希望三足鼎立的话也可以抓住机遇,这时候可能也有人给他建议说效仿赵陀。刘秀的书信传到窦融那里后,政权的官员都很震惊,认为刘秀虽远在千里之外,但明察秋毫。
窦融依附刘秀,就是属于明智的行为。如果他想称霸一方,那只是在考虑个人的利益。但是他归附刘秀,却是为了天下统一做了较大的贡献。这也使得他后来归属云台三十二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