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教学随笔]走班制分层教学的作业设计

    伊川县直中学        叶关林

走班制分层教学初期很多学生的抱怨,抱怨作业越来越多,越来越烦,而有很多老师也抱怨,抱怨分层后工作量增加太多,备课要备两套,作业都要准备两套,到时候收作业麻烦,批改更麻烦。经历一年的课改,对此深有体会,如果我是老师我会这样做:

1、作业习题要有选择性。在设计作业中始终遵守的准则,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注重质量,配合A、B班的课堂教学形式,选择典型性的例题。总的选题原则是对A班的作业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过难题、偏题,挫伤学习积极性;对B班的作业要注重思维含量,要特别注意避免重复、避免无效简单题,以免学生做“无用功”。

2、作业设计要体现层次性。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把教材内容掌握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水平,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据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同一个知识,对不同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出发,分成低难度的基础题、中等难度的一般题、高难度的思考题三个层次,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 比如在B班的作业设计中可以适当布置个别高难度的思考题,但教师不作批改,只提供参考,允许学生间相互讨论,小组合作,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去拓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作业设计要体现自主性。在A、B班的分层走班中,哪怕是同一B班中的学生,学习能力上也在不小的差距,因此除了对作业进行AB分层外,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实施学生自主预判式作业分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而教师对这些差异只能是大致层次的了解,无法做到某个学生对具体题目层面上的难易判断,当然更无法设计出具体适合到每个学生的作业。本着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我们认为在作业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认为简单的以及过难的作业进行删减。特别是对于A班学生,这样做能有效减轻学习困难生的作业负担,允许他们放弃过难题目,把精力集中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上。

按照这样的要求,作业设计的形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贴合AB班的学生,A班学生趣于作业、乐于作业,激发其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B班学生有效作业、精于作业,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延伸和补充。分层走班制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它的最终目标,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尝试,在挫折中反思,不断地创新,在改进中进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