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文的思考
(备注:倾斜部分为同学的意见)
(所有文章都有一个目的,或者说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使命“,即便是抒发情感的散文,那用最贴切的语言达到直抒胸臆的效果就是写文的目的。同样的,写这篇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感觉是让你自己的通过思考让你的写文表达得到提升,当然你需要自己把这个目的定义清楚)
自从来图书馆工作后,我这比较热爱看书的爱好便得到了无限地伸展(培养)。在这里我见到了更多的书,方知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欲望无穷,感恩于这一隅让我对书籍的贪婪和渴求得到了恰到好处的满足。(当时我看到图书馆员岗位的福利之一是“可于优美的环境静心阅读书籍”便觉心动,哈哈,或许这真是不少人的小小梦想之一吧,拿钱看书虽然钱不很多hhh~~~)
在图书馆我不断地看书,进行输入。持续地输入固然会激发输出(表达)的欲望(动力),而“人脑的模式是‘输出依赖型’。”(引用自日本脑科学博士池谷裕二名作《考试脑科学》。)这些日子我写文(日记等)的频率明显上升(自jlpt结束后)。但说实话,几乎没有一两篇使我自觉文笔不错。虽都不有矫揉造作之感,也算直抒真实情怀(其中我个人喜欢的是我大姐生日时候我写给她的小文章以及对《活法》这本书整理的一点书评),但总体而言几乎都是在没有任何大框架下写出来的,比较乱(好听点说就意识流,往差的地方讲那就是杂乱无章),没有修改润色过,不符合大伙儿口中的“好文章需要打磨”的规则。正如在简书上有人所说的,“写文章是一种思考,而修改文章是深度思考。”我认同后期打磨、修改文章的必要性,深知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于是写下了一点关于这三两个月“保持输出”的一点思考,就当做是一种反省吧,顺便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思考改进方法。
缺点:(回到前面讲的文章的使命,只有明确这个使命,才能有对应的表达模式,是无拘无束的抒发,还是条分缕析的解剖。这篇文章的目的更重剖析。剖析的目标是什么?应该是识别问题的关键。定义什么是写文的缺点——阻碍自己的表达能力提升的行文习惯,或者是影响文章质量的行为,下面的缺点做了很好的列举,但要进一步争取抓住主要矛盾。比如,“不受拘束“并不是问题的本身,问题应该是在需要做细致剖析的时候思维和行文不受拘束)
1、未经打磨,写完就搁置一边
2、属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类型,不受拘束,但这往往会使他人阅读后产生“不知所云、语无伦次”的评论/感想。
3、写文章前没有定好大框架,文章容易变得无条理章节。
4、没有明确好自己输出的类型,比较杂乱。
5、多抒情少干货分享,写作目的性不强,不能引起其他人的兴趣
6、比较羞涩,有无趣的偶像包袱,不敢公开分享,得不到他人的指正
7、自觉所写文章深度不够,思想不深,这也是不想公开分享的一大原因
如何做得好一些:
1、文章写完至少要再回顾一篇,必须删掉多余的表述。(如同自己看书一样,遇到心仪的书籍已会再度翻阅,而对于自己写出来的文章为什么要做到抛掷一旁?写得再差毕竟也是花了心血的。希望以后可以认真对待自己的输出。)
2、除了日记、灵感等,写其他文章最好要琢磨出个大框架来。(我还不太确定一般情况下,当自身想要在文章方面花多功夫时是否都需要做到这样)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思维太过于飘散,有的时候收不住。可以确定的是平日写文必不需要像打磨论文那般,但假若希望自己所写的东西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有更多的阅读者,那么有框架应该还是不错的。
3、多输出,慢慢确定自己的写作类型/方向/文风。要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写得好。让其他人能够把我和一些文风对得上号。或许在这个时候“贴标签”就不是一件什么坏事了。目前我觉得自己可以继续描写的是情感类/反思类/书评。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相较其他稍微擅长一点的。
4、本来就不是偶像,所以不要有这方面的包袱。戒掉害羞的情绪,如果想写文章那就努力写好而后做到公开分享。只是写给自己的话虽然也能够不断进行思考,但得不到他人的反馈(不同意见/想法),比较可惜。
5、多阅读思想性深刻的书籍,不要有畏难思想(读外文要用心一点找不错的译者)。
6、有空读多一点点干货书籍/文章,偶尔可以看看知网。一点点学会分享干货,毕竟这才是更多人想要看到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