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大年初一凌晨五点,此刻,窗外的烟花爆竹依然彻夜的响个不停,新年也如约而至!时光,不会因任何人的不舍或期盼而静止。就是在这样的一道道轮回中,我们不停地向前奔跑又不断的回忆过去,走过了一段段路程,一个个春秋冬夏。
小时候,过年是期盼。妈妈会在除夕前的几天给我和弟弟买上新衣服,除夕晚上一定要洗个澡入睡,大年初一穿上新衣去外婆家拜年。现在,似乎没有了买新衣服过年这个概念,衣柜里的新衣服好像就没有少过,这种盼望也自然已不存在了。
小时候,过年是“围炉夜话”。除夕晚上,爸爸会给我和弟弟每人一个大红包,感觉那是一年当中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了,然后再点上一盆烧的通红的木炭火,全家人披着大棉袄围坐在火盆旁,看春晚聊天。虽然已完全记不得那时和父母聊的都是什么内容,但陪着父母守岁也是我和弟弟最喜欢做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好像谁先去睡觉谁就好suó(好差劲的意思)。妈妈会煮上鸡汤在十二点前让大家喝,十二点的爆竹一响,各自睡觉。现在,央视“春晚”这道年夜饭也可以不吃了,再而大家对环保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家不再放烟花爆竹,我们好像也已经逐渐不再去“守岁”了......
小时候,拜年是登门祝福或一个诚挚的电话。现在,拜年是发信息。群消息轰炸,各群之间拜年信息互串,连格式都是统一的。又或者直接复制粘贴,甚至还有连名字都未来得及更改的,简直没有让人读完的冲动......科技的发达通讯的便捷,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似乎更统一化了……
小时候,过年是团聚。一大家人大小老少都会在除夕晚上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总记得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无论什么天气爸爸都会开着车去乡下爷爷奶奶家过年。后来,每年的年三十都定在了外公外婆家,对年夜饭在外公外婆家吃的习惯到我结婚多年后都没改变。2017年家中喜添侄儿,怕南方的冰冷会令半岁的小侄儿不适,弟弟索性今年留在了北京过年,公婆也因为这边的寒冷去了广西二哥那里。这个年,因此显得特别的清静。
时光在变,世事在变,年味也变淡了…...
虽然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但依然会翘首期盼过年!毕竟中国人骨子对年、对情、对相聚的重视度是根深蒂固的!
虽然年味愈淡,但永远也淡不了对家人们的情感与祝福。这么多年,依然喜欢初一一大早踏进外婆家门与长辈们深切的道声“新年好”并和弟弟妹妹们的相互道贺,似乎积攒了一年多的祝福话语在那一刻完全真情流露!
年味虽淡,我和孩子爹依然会在每年的初一一大早给儿子递上两个大红包,祝福孩子!
年味虽淡,但我们依然会盼望。也许盼望的是过年这些天的假期,也许盼望的是如同小时候心底里对年的渴望和家人团圆的温暖!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过年,意味中国文化的传统与传承;过年,意味着向过去说再见,也意味着新的一年重头再来,我们可以年的温度里憧憬未来的美好并在接下来的每一个日子去努力奋斗!
祝愿所有的人新年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