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怕输”越出错,对抗“想赢怕输”的天性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损失某样东西让我们难过的程度,要数倍于得到同一件东西让我们快乐的程度。你可能曾经听过“丢100块钱的痛苦远大于捡到100元的开心”。也就是说你丢了一百块的痛苦,就大于捡到一百块的开心,那什么时候会一样呢,当你捡到两百块的时候!

“怕输”是人人都有的天性。

我们天性中就有“畏惧失败”的基因,对于失败的敏感度明显会大于获得的成功。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会认为损失更难以忍受,当我们对盈亏进行直接的比较或者权衡时,“亏”似乎比“盈”对我们心理的影响更大。

积极的期待与体验和消极的期待和体验,对我们的心理所造成的影响常常是不对称的。

损失厌恶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维持现状的欲望,这也是一种惰性。这就是有名的“禀赋效应”,就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种物品之后,他对这个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旦我们拥有了某种物件,再让我们放弃它就很困难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很难说是理性的,相反的,拥有了种种的偏好和固执。

这恰恰说明一个事实,人们对于物品的价值其实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当人们不得不放弃某件物品的时候,他的难过程度要高于得到同一件物品时的快乐程度。

损失厌恶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其它生活场景中。比如,当我们购买了一部价格比较昂贵的新手机,销售手机时还附带推荐了一些碎屏险和延长收费服务。这是因为,当我们刚花了一笔不小的钱买了新手机之后,就格外害怕不小心摔碎屏幕,或者担心没有享受到保证服务。和再花钱购买一部新机相比,一份碎屏险就显得便宜许多。

打破损失厌恶,瞄准人生的关键任务

损失厌恶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它的本质是地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恐惧和抵触,会给我们带来不愿改变现状的心理惰性。但是现在随处都流行“躺平”。“躺平”这种看似宠辱不惊、无欲无求的心态,背后凸显出来的恰恰是对失败最深的畏惧感,对自我改变最深的忌惮。

消除损失厌恶的方法都遵循一个规则,就是把复杂纷乱的人生百态,简化成最直观的选择题。对你的生活做减法,遵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要事第一”习惯,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永远聚集最关键的任务,就能让你免受感性因素的干扰,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可能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我们脑子里错误的观念。“选择”更重要。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做的慢一点,效率低一点,都不会影响它的正向积累。如果事情本身是错误的,那你做的越快,损失就越多,失败的机率也就越高。停止做错误的事情,并不等于轻言放弃,反而能让你更接近最后的成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