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微信瞎聊,有个朋友说到:“如果你怕死的话,那么……”
我说:“我倒不怕死,我只是……”
十几年前,读了 Yalom 的《直视骄阳》,是因为当时自己的状态,同班同学小鱼儿的推荐,译者是亚子。
十几年过去了,时间和经历,让现在的自己,应该是已经能直视骄阳了。
死亡,永远是如骄阳一样存在。我们活着时,知道它一直在那里,只是诸多时候不会去想它和面对它。如果要直视它,必须要有“装备”,否则就会被灼伤眼睛。
很多生命中重要的人,在每一个分别的时候,在每一次变动的时候,在每一个发生变故的时候,在每一个特殊的时刻……我已经会在心里做好告别,告诉自己,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这也许是最后一次交谈……对,不是简单的告别。
大概是因为这些年,看过了太多的无常、意外和生死别离。
十几年前,妈妈同病房的那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姐姐,因为没钱治病,第二天就出院回农村的家等着,夫妻俩抱头痛哭;隔壁病房的十几岁小男孩,本是青春昂扬的年纪,眼神晶晶亮,几个月后惊闻走了;澳洲回来的那个每餐都吃海参的隔壁病房的阿姨,优雅知性不服输,但病情急转直下……
那时候,我就明白,很多时候不是钱的问题。不是因为有钱和年纪轻的“保护装备”,才能直视骄阳。
十几年后,妈妈再住院,我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已不是十几年前那个慌张无主的自己了,我甚至在一瞬间都想到了很远需要去面对和处理的事,而当下所有住院治疗细节也都可以一件件想到和做好了。
是的,当做好了所有准备,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就是有装备的直视骄阳了。
可是,直视骄阳,直面死亡,还是如此的灼痛。
一个认识的人,昨天选择了自己走进骄阳,烈日灼烧的那一刻,他应该不疼了吧?!听到消息时,只记起他白白瘦瘦高高的样子,说话很客气礼貌又周到,不会多话。有着外人看起来稳定完美的工作与家庭,但能直视骄阳,并选择主动走进骄阳,大约一定是有不能承受的疼。
今天跟S说起来他,S说:他是个好人,好人才会是这个逻辑,只把伤害留给家人。实际上,很多时候伤害是双向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是或许有时间差。
这个世界已经很疯狂了。人们都在忙着生存下去和互相伤害;病毒之类的微生物也在忙着生存和伤害其他生物,比如人类;地球在忙着喘息和咳嗽,火星在忙着逃离和被探测,宇宙在忙着产生暗物质……似乎都是一种努力生存的迹象。
太阳,即使是充满热能量的骄阳,也不过是宇宙中一颗微小的恒星,犹如大海中的一粒沙尘。
所以,死亡,应该也是渺小而瞬息的,没什么可怕!
难的是,浩渺中,微小的微笑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