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昨天感冒,现在人好一点。前天在说哲学是知识的源头,挺赞同。
中国的哲学,源自《道德经》,该书被誉为经中之王,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昨晚有位老师说中医,其中提到中医基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
那么,道德经上卷道经,就是说阴阳的典范。至于易经,从别处资料得知,它跟道德经产生的时代不相上下,可以肯定的是,易经是经过孔子整理而成。有学者认为,道德经是讲原则,讲如何治理国家的原则,易经是讲工具,具体就是模拟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用来预报国家自身的祸福和对外战争的胜败,以便有所应变。两者有质的区别。
我无法讨论两本书得是是非非,但我想把《道德经》的上卷读读。《道经》是什么?古人如何看待世界?从现代科学来讲是否正确?对自身有何益处?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读书,就是读和书,是理解书和书写感想,这才是我心中的读书人,至于知行合一,那是很完美的读书人,我们先做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再说,
从今天开始,将对道经进行原文翻译以及感想。上路,出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用语言来说明的,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如此。在这里,真正的道,是指宇宙母体,是恒常的道,是宇宙或自然的规律。可道,可名,指的是现象界的方法如学习之道,以及现象界的物、时、象。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天地开始了“有”,万物开始生长和滋养。在这里,“无”“有”是来认识“道”的两种不同形态。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从无目的 无拘束 无局限的状态去观察“道”无名无形之处的微妙,用“有”来观察有“道”有名有形之处的真实。此处,详细说明“无”“有”来观察“道”的方式。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只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有”都是“道”的两种不同形态和境界的同一真理,两者的变化都可以叫“玄”,变化的更深处还有玄妙,是世界物 事 象的孕育之门。
老子分析“道”,用“有”来代表我们看见的万物万象,用“无”来代表不可见的万物万象所存在的空间时间等,这种哲学思想体系,对后代“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曾经有个问题困扰我,到底相信唯物换还是唯心观?其实这个问题,两方都有理,但老子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心物本是一体,二者不可缺一而论,否则分析无意义,
总之,“道”是一种变化的,并且有规律而发展的变化。至于其变化是什么,接下来老子会慢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