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妈妈给我发短信,问要不要寄些家里的香瓜给我吃;我马上给她回了个电话,说不用了,这边都能买到,虽然家里的东西天然新鲜,快递几天过来等收到说不定都坏了。此事也就作罢。
昨晚打电话回家,爸爸说,家里买了新鲜的西瓜香瓜,妈一直收着舍不得吃,说要留着等我回去给我吃。突然觉得挺心塞的。
知天命年纪的父母,在农田和工厂耗尽了大半辈子,不太擅长表达自己,也没有所谓的追求自我的概念和觉知,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衣食住行,是柴米油盐。
我们天天叫着不需要父母牺牲自我的爱,但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家庭而言,没有上一辈毫无保留的奉献和牺牲,我们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条件和机会。小时候羡慕能够坐在父亲的肩膀上,长大后才明白,父母一直都在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铺路。
空巢老人:把孩子送往远方,把思念藏在心底
从大学时候起,每年春节在家里最多不超过10天。每次回家父母都很开心,每次离开妈妈会早早为我准备好丰盛的饭菜,整理好行李,然后爸爸骑摩托车送我到镇上坐车。虽心有不舍,却从不挽留。
都说现在通信很发达,电话视频很方便,距离感大大缩短,但生活在不同环境,忙碌工作的我们,又真的能有多少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唠叨?
有时候,爸妈给我电话,会很坦诚地玩笑:找你没啥事,就是跟你聊聊天。在深圳的时候,有段时间,每天一到六点下班,妈妈就给我发微信视频,有一搭没一搭地闲扯。但在老家,网络不方便,没什么特别的事情,他们很少给我电话。一是舍不得话费,二怕耽误我时间。
我以为父母需要的是彼此,却忽略了他们也都需要子女。
每次电话里只说一切都好,钱够花,衣服够穿,甚至不让我回家,一切都想着为我们省钱,省事,省心。
留守儿童:父母的爱,无可替代
我们这一代,很多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爸爸妈妈为了生计,需要去外地工作赚钱,才能让家里老小生活有所保障。
每年都特别期盼春节,因为那个时候爸爸妈妈会回家,而且会带回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糖果。
但春节的几天总是很快,对于我这种内向慢热的孩子,刚好跟爸妈之间熟悉了一点,不再像刚回家那般陌生,他们就要走了。每次他们走后,热热闹闹的家里,突然安静得不行,他们走的时候一遍一遍地叮嘱好好听奶奶的话,总觉得是一种无谓的啰嗦,以为自己没那么在意他们走不走,根本不会为了他们的离开而伤心难过。但看着他们的背影慢慢变小,直至消失不见,终于控制偷偷把自己关在房间或者闷在被窝抹眼泪。
奶奶说,我带了你好多年,也抵不过亲生爸妈回来的几天。
父母是父母,父母也是孩子
成年后的我们,父母有时候是父母,有时候也是孩子。空巢老人对于孩子的期盼和牵挂,像极了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渴望与依恋。
年轻时候总想逃离父母的控制和管教,想去遥远的地方求学,生活,婚嫁,想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真正独立并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但社会之所以会存在家庭单元,从原始时代的群居,分工合作抱团取暖以求共生,发展到现在以爱情,经济,繁衍为要素的婚姻,即使不是为了养儿防老,个人的生命因此更加饱满,家庭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社会也更为多元化。
DNA在我们身上的印记,如此深刻,如此鲜明。每个人都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产物,大部分人,不管是不是留守儿童,父母子女都在一次次的分离中迭代,融合,重生。
很难说,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让他们过早学会独立的同时,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因为在父母那里不曾得到),同时对于家庭没有太强的责任感和依恋心,长大后虽然能够理解父母,却很难做到真正的亲密。
父母子女关系,是一场美好而深刻的缘分。或远或近,从来都没有完美,释怀过去,接纳现在,才能更好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