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笔下的散文诗,是孩子们学习的第二篇课文。此刻复盘教学过程,发现有两处值得肯定和继续践行的地方,也存在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肯定之处】
第一个孩子们反馈很好且我讲完很开心的地方是书里花儿们的时间表。我通过表格,让孩子们去寻找“我们”和“花儿”的联系。比如什么时候放假?放假前会干什么?放假时会怎么样?放假后会怎么样?同学们通过结合经验与研读文本发现,原来泰戈尔笔下的花儿跟“我们”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找得准确。当我们在讨论花儿什么时候放假时,孩子们第一反应都是“雨来时”,于是我又提了一个问题:那雨是在什么时候来的呢?这时候孩子们就发现了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点出了答案“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通过这种引导,孩子们讲文本读得更细更准确了。我到现在都依然会在孩子们因发现了泰戈尔的秘密——泰戈尔眼中的花就是小朋友而欣喜时为他们高兴!当孩子与文字发生共鸣时,文字魔法师就会给孩子们注入能量,在这个环节里,我有幸看到能量的流淌!
第二处是在孩子们感受和体会了泰戈尔的诗性表达后,我借助课后题,引导孩子们进行创作。为了降低孩子们的畏难情绪,我把孩子们进行分组分工,四人为一组,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进行快速诗歌创作挑战。给予了支架后,孩子们在两分钟内就一起合作完成了创作,且呈现出很有诗性和童真的表达。而孩子们带来的惊喜还不止于此。我让孩子们进行评价时,他们能说:“我觉得这个表达很有新鲜感!清风一吹,他们便开始跳舞,有拟人的修辞手法。”我真的是拍案叫绝,于是我也顺着这样的评价方式让他们再看看同学们的新鲜感表达。最后我做了写作梳理,如何写出诗性的语言:1仔细观察,认真感受,借助支架直接表达。2使用有新鲜感的词语,使用修辞手法助力。这一环节下来,我能看到孩子们能力的生长。
【改进之处】
孩子们对于散文诗的感受还是不够强烈,读懂了,但还是没有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觉还是有很多同学仍停留在学习课文的层面上。还是在教学设计上还不够生动有趣,贴合孩子们的特点。今后还是要多多思考,解决这一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