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进了教室,我就下了楼,找到青桔单车,扫码开锁,调整座位高度,骑上,去了肯德基。点了一杯喝的,打开平盘,连上键盘,继续昨晚没完成的复盘。
这是第三次送女儿上培训室,也是第三次来到这家肯德基,同样地第三次点上一杯喝的 ,一本书或者一本平板,一坐1.5小时,等女儿下课。
要问为什么会来这家肯德基,其实没什么理由,只是因为:来习惯了。
记得第一次送女儿上课,她进了教室,我就没什么事了。虽然带了书,虽然教室外面也有凳子可以坐,但太热了,没坐一会儿,身体挨着凳子的部位全都被汗水湿透。想都没想,直接打开手机地图,寻找可以去的地方。说寻找,其实也没很多选择,一般情况下,我只会找类似肯德基、星巴克的地方。
地图一开,搜索肯德基,选择骑行路线,骑行也就10分钟。就这样,第一次到了这家肯德基。自从那次之后,每次送女儿来培训,只要她进了教室,我就很自然地骑行到了这家肯德基。似乎,自从有了第一次选择,行程路径也就定下来了。好像,也没再想过,更没搜索过,有没有更好的去处。
坐在这里,写些文字,突然想,我有多少动作是这么来的呢?——因为第一次的选择,就固定下了行为习惯。
想想,貌似很多哦。
为什么一天要吃三顿饭?也没为什么,从小在家就是这么吃的,而且现在到了那个饭点儿,很自然地感觉饿。
为什么做现在的工作?也没为什么。只因为当时口袋快没钱吃饭的时候,凑巧这个行业的某个公司招人,包吃包住,就去了。结果,这个行业一干就是10几年。
为什么要抽烟?也没为什么。只因为刚工作那会儿心绪无处排解,抽烟解闷的。结果,一抽就是10几年。
为什么觉得某些现象是好的,某些则不好?其实也没为什么,只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形成的看问题方式。
……
列举下去,还有很多。你一看,其实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看法。但它真的正确吗?其实未必。
人的一天要吃三餐吗?未必。西安很多本地人在家是吃两餐的。
一个行业的工作,非得一直这么干着吗?也未必哦。现在很多人也跨行业地换工作,很多人也会自己创业哦。
排解心绪非得抽烟吗?也不是,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动,可以写字,可以冥想,可以……
你觉得好的东西,它就“好”了吗?不一定,不信你问问其他人,他很容易有不一样的看法,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其实,见得越多,你会越发现,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更不是唯一的。
问题是,如何突破自己感觉上的“唯一”?我想,多接触不一样的人,多接触不一样的信息和知识,多接触交流多的群体,认识能多很多。当不一样的东西一直也在运行,效果也一直城体现的时候,对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会得到一些启示的。
前提是,千万别轻易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自我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那就没机会了。同时,千万别轻易否定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存在即合理,它的出现不会无缘无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