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分两种:一是外在的,一是内在的。外在的苦难给人身体上的创痛,内在的苦难给人精神上的压力。是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苦难。大凡算得上苦难的东西,或者让人消沉,或者教人获得新生。
美国著名画家、作家琼尼在16岁那年,因游泳跳水不慎,摔伤颈椎,造成高位截瘫。这以后,属于她的生活笼罩在不幸的阴影里,她无可奈何地跌入了苦难的深谷。
在外在和内在的煎熬中,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几度想到自杀。好在有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殷殷关爱,她才得以从精神崩溃的边缘重新振作起来。
这以后,她用唯一能支配的嘴叼笔习书作画,并以此为切入点,投身到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中。因为不懈的努力,几年下来,她声名鹊起,获得了巨大成功,被冠以民族英雄的美誉。
1976年,她又全力以赴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写成了自传体小说《上帝在哪里》。小说问世后,一版再版,畅销世界各地。
令人感慨的是,将《上帝在哪里》译成中文的张栩,也是在脊髓损伤、四肢瘫痪的情况下完成这项工作的。他在住院期间,阅读了英文版《上帝在哪里》,书中主人公与他相近的受伤经历,以及和生活顽强抗争的故事,让他深为震撼。
他借助自己的英语特长,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病榻上,以自己边念边译、母亲边听边记的方式,仅用两个月时间就把《上帝在哪里》译成了中文。琼尼得知这件事后,万分感慨地说:“正是因为苦难营养的滋润,这本书才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出版。”
琼尼和张栩的成功,得力于他们视苦难为营养的态度。苦难就是这样,如果你一味将它视为苦难,那它就是你一生的苦难;如果你视它为生命中的营养,就可以突破生命的局限,将它变为人生旅途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在具大智慧的人那里,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风雨雪霜皆为滋润。苦难降临时,不被动地接受苦难、屈服于苦难,而是化苦难为前进的动力,将苦难当作生命的营养,生命的花朵才会散发出别样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