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两周岁。圣诞遇上生日,太适合收礼物,庆祝。蓉提议,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给他们买顶印第安帐篷吧。嗯,在里面钻洞洞,捉迷藏,睡觉觉,最文艺再在旁边摆上书架,孩子有随手可得的精神财富,恰好姐姐请了长假来和弟弟玩,妈妈和宝贝们坐在里面一起读喜欢的绘本故事。圣诞之夜,帐篷装上彩旗,点亮彩灯,把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装在长筒袜里……妈妈这样用心畅想着,希望能给孩子留下模糊浪漫的幼年记忆。
除此之外,我心里总是惦记绘本那些事,像是要在这个生日加圣诞的时候赶稿结集似的。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算,和孩子边玩边读,一年零四个月。一岁以内,建立阅读惯例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妈妈的坚持与努力直接催生了现在这样的结果,阅读习惯已经牢牢地扎根于我们的家庭生活,并发挥了她的纽带的作用,把家人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当然,给孩子念书,妈妈永远是主力,爸爸回来就是替补,和尚念经的调调太适合念巴巴奶奶《忙碌的一夜》。姥爷在被缠得没办法的时候,操着方言,戴着老花镜,恨不得手里再拿把放大镜。姥姥不识字,就和孩子一起看图,有时候会遭来孩子的不满和愤愤,逼得姥姥想和我学认字。一年多,我们保持着固定的阅读节奏不变,不管在家里读,还是到绘本馆,绘本带给我们喜悦、平静,以及将来会持续若干年的共同兴趣。即使生活中有那么多让人分心的事情,但至少有一件事在我的掌控之中,那就是不管每天多累,我都会打起精神为孩子读书,读着读着,我的身心也会变得放松,生活中的焦虑不安也被我抛到脑后。我切身感受到了无形的“绘本之力”,那是一点点扎根在孩子心里,有待日后生发的生命的力量,同时也一点一滴扎根在大人心里,具有心灵疗愈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迫使我盗用《绘本之力》这本书的书名,写下我的心得系列。
六年前,听名师马玲的一节绘本课《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我才知道孩子还有绘本这种书可以读,有一种语文课可以上成绘本课,好吧,妈妈就是那种井底之蛙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没有错过。那一次做学生,全情投入的语文体验,让我发愿将来一定要给自己家的孩子读绘本。侄女侄儿先后出生,我给侄女买,给侄儿寄。后来因为教学需要,也去读一些绘本阅读指导书籍,从日本的绘本之父松居直,到台湾的好妈妈汪培珽,再到中国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和儿童文学家,他们的这些书不断鼓励我在陪孩子读绘本的路上坚持下去,不知疲倦,因为这是儿童阅读绕不过去的路。
如今儿子有三个书架装他读过的书。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蜗牛泡泡”借阅卡,屎尿屁基本自理,已经算是比较“资深”的小读者了,他可以在公共的场所坐得住,读得下去,并乐在其中。尽管妈妈已吸收现在流行的“不持有”并“只有少量经典的书需要买”的理念,正在实现由买书像借书的过渡,但是还是有源源不断的书被我运回家,“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境界,爱阅读的你一定懂得。有时也很怀疑买太多书是满足自己的占有欲,但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那些如砖头一样重的经典图书,作为孩子随手可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必不可少的。好吧,这么崇高的理由,即使好贵,也不要太过责备自己是个败家的妈妈吧!况且,妈妈很自制地把加在购物车里的漂亮衣服只是看了又看,从不点下购买键。
此篇是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