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是我的高中朋友,毕业后,在外混了3年,没混出头,回到家乡小镇,无所事事。
以前每隔一段时间,他会给我打电话,请我开导。我们所聊话题宽泛,从「我这么有才,怎么没人看上我」到「怎样才能打开市场,帮我想想这个主意好不好」……久而久之,他变得游移不定,越发没勇气走出困境。
G是典型想得太多,实践太少的人。可有多少人不是这般?我总觉得,人不能太闲,太闲没有目标,会失去奋斗的动力,逐渐沉浸在消极的状态中。其实脱离这种状态并非难事,让自己有事做就好。试想一下,给G一份工作,规定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挤轻轨,上班,给他桌前放堆工作,让他忙得昏天黑地,不给时间闲着,如此逼迫,久而久之,自会从消极状态中走出来。
人不能闲着,闲着就废了。吴军在《文明之光》中写道,人类出现以后,起初为填饱肚子,躲避危险,不断与大自然争斗、迁徙、奔跑……等到饥饿问题解决,有了遮风避雨的场所,物质极大丰富,文明发展,人有时间享受艺术的美妙,依旧不能闲着,还得向前跑,如此跑下去,才让人成为唯一走遍五大洲四大洋的物种。奔跑前行,在每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每个人这辈子的追求。
不过人也不能太忙,在向前奔跑的过程中,太忙会变得焦躁,这就如同有人整天拿着火把抵着屁股向前走,这样会把太多时间注意在火烧到屁股,从而忘记前行的目标。如何保持忙与闲的尺度,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想许多人前一秒还在屋里激烈地讨论问题,头脑风暴,下一秒趴在桌上写提案,赶进度,整天待在办公室格子间里,抬头看电脑,低头是草稿。没有什么时间去细听鸟鸣蛙叫,蟋蟀趴在草堆里发出的「唧唧吱」。夜幕降下,身体得到充足的睡眠,已是人生一大满足。
对古人来说,无聊是种情趣,那时也没有多少娱乐,每天读书,写字,观鸟语,等朋友,有朋友来,自当「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如果朋友不来,就「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对现代人来说,已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闲适带来的安逸,要随时准备着工作上的突发状况,做好万全准备,哪怕是节假日,也不得清闲。
闲成为一种奢侈品,忙成为负担。每天看微信,发朋友圈,打游戏,已成为人们消耗时间最多的活动。技术的便捷,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少欢乐,增添的是无尽烦恼。领导可以随时在娱乐时找到你,一声命令,哪怕是你在轻轨上眯着眼站着,也得在听到命令后解决当下问题。想想人生有多久没有时间去旅行,那些在朋友圈里「说走就走的旅行」,到最后会成为他人家里的风景照,而你所换来的,只是每天做梦时才会有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