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于书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逛书街

原本的我,从小就没有阅读的习惯,也并不是一个爱看书、爱学习的人。

上学那会儿,幼儿园、一年级,每天早晨都是需要母亲拿着竹条赶上学校的公路。再拜托路过上学的小姐姐、小哥哥们,顺便一起捎去学校。每次做作业也是拖拖拉拉,非得气得母亲拿出各种打人工具(竹条、衣架、木棍、鞋底等)、边骂边打,哭着闹着才开始写,待作业写完已是深夜。打得最狠的那次到什么程度,已不记得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三年级的事儿去了。在学校厕所里,脱掉裤子发现自己蹲不下去,再转过头看看自己屁股和大腿,全青了。最后,只能忍痛使劲往下蹲,上完厕所,再慢慢地提起裤子来。

记得有一次,许是没写完作业,父亲母亲两人躺床上、关了灯,狠心罚我跪了几小时。罚跪的时候,我心里想的是他们两个人怎么能如此安逸躺着睡觉。如果你单纯地认为这次后我会努力上进,那就错了。我也还是没长教训,学习、写作业还是那般拖拖拉拉,那叫一个“打不怕、不怕打。”

大学毕业后,读什么样的书尼?谁曾想对专业的热爱及对专业知识的无限精神需求,我渐渐开始养成了买书生活、看书的习惯。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自己的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我想我就是这样的,开始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苦。从一本本又厚又贵的专业书籍,再到工作之余只为消遣的杂书,慢慢地发现跟着我走的也割舍不掉的东西便是那一箱又一箱的书。我的专业书籍一向比较冷门,通常图书馆及同学朋友们那里也没法找到我所需,专业书,不全是看完的,也并不能是能够全部了解学习透彻的,而是有所需时可供查阅的,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可及时查找资料。况且专业书籍又少又贵,并不大众。就这样,从攒生活费到买一本我当下所需的专业书,渐渐地找到更多相关专业书籍。就这样,又发现这些书很容易出现几年间绝版或再不重新出版,忍不住遇到对自己有用的就马上下手。

还记得曾经一本15年绝版的定价十八元的专业书,我花重金两百多都心甘情愿买来,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知识,可见有多疯狂。就这样,买到了一册又一册的新的专业书籍,自己的小窝也开始越来越装不下了。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想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或许已经加入。

现在的我早已没有几年前买书的那份冲动了。从一堆买、随便买,甚至一段时间过度虚荣性的购买、跟风购买,到现在是边阅读边购买,按需购买、定期购买,不需要的不买。等到书架的书看完几箱搬回老家,才去重新把我想要看的书买回来。每次学习告一段落,我便不再整篇整篇看专业书,只是偶尔拿出来看一看、翻一翻。再开始掏一点儿令人放松、解压的心理学方面书籍,慢慢到近代文学、古诗词等。

很久前,同事会问我:“你都看些什么书尼?”我会回答:“我也不知道看什么书。”

而现在的我,会这样回答:“看书,首先是先选一本你感兴趣的。当你看完一本书的时候,便知道了下一本书你可以看什么或者想看什么,你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无书可看。”

现在的我,会这样回答你:“看书,从简单感兴趣的再到经典文学,甚至其他。看书,永远不要先入为主,你害怕什么反而要去读它,挑战它后,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现在的我仍然是一个毫无阅读经验的人,顶多算一个已经养成了自己阅读习惯的人。

舍友们都知道我爱买书、看书,一开始都不敢找我借阅。渐渐地,一个两个会在我热情鼓励下借阅书籍:“你们竟然把我当成你们的小小移动图书馆。”渐渐地他们也开始爱上阅读,甚至建了一个阅读群,平时也会将工作之余阅读看到的美句分享出来,舍友们的阅读情绪明显高涨。从一本书需要一两个月的阅读时间,到现阶段一本书最多一个月,看完一本后自动归还并找我借阅第二本。

阅读时,对于书我却不甚爱惜,常常看到书中优美句子或有所思的段落用不同色彩的笔整行整段标记出来,遇到不懂的生僻字,也大大标上拼音或者释义。总之,我看过的书,很少有干净的,可以说是统体干净的没有。好像得留下点儿什么才能证明我吃掉它了一样,反正是自己的书,也没有打算卖掉,那就留下阅读的印记吧。

关于阅读,一天,同家人旅游路途中,长辈突然感叹:好像家里(晚辈中)爱阅读的只有你哈。突然间自己也是惊讶不已。的确,大学读书那会儿,因为家里有很多书,仅仅只是习惯性去翻书看看。那时候的自己,还没有阅读习惯,更加没有那种静静沉下来看书的心境。

不知不觉中,自己的阅读习惯渐渐养成。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因为自己的专业热爱,慢慢让我开始享受阅读、热爱阅读。想都不敢想自己会去开始阅读外国文学,更加不敢想自己会养成每天睡前阅读的习惯,甚至开始用文字记录生活。一切都是美好的开端。

因为热爱,成就不一样的自己,成为了那个更好的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