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吉星的“➕”功能,也就是截图投票功能。学生作出选择后,老师按下数据按键,自动生成选项结果条形图。这个功能我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简单实用),这个功能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投票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学生学完知识来个问题,正确率高就代表学生掌握的很不错。所以我常用它。
在昨天的麻吉星辅导中,听到黄老师对于这个功能的解读,说到如果第一遍投票如果可以不显示条形图,而是先经过不同选项学生的“争论”后,再进行二次投票。这样的讨论才能做到没有倾向性,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
有了这个引子,今天又看到关于课堂从众心理的分析,我受到一些启发。简单说说吧。当投票结果出现条形图时,学生对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一目了然,那么自然觉得投票数最多的那个选项是正确的。这时候再让学生讨论哪一个选项更有道理的时候,一部分学生还是会倾向之前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哪怕这个选项是错的,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选的人多,哪怕错了,也没关系,“法不责众”嘛。而且绝大多数时候确实第一遍选择人数最多的也就是正确选项。(老师们出题也不该为了挖坑,出个只有极少数人能回答正确的问题,怪题偏题真没必要。)所以这样的从众是很划算的一种做法,也不用经过深度思考,就能找到目标。
经过这样的思考,班级里有没有这样的群体呢?我想一定是有的。那这种随大流的学生该如何“处理”呢?
与之相对的是,我还发现一小部分(极小)孩子,不管哪个选项人多,也不管同学讨论的怎么样,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自己就是最棒的。真有点油盐不进的意思。(多发生在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或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这样的问题上。这样的提问目的是引发学生探讨,分析利弊统一结论,但你觉得又是个主观的事。真是太难了。。。)这样得小部分人,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肯定坚持主见,再阐述都可以,但一般情况下那一种更方便。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到底需不需要后续跟进?如果这样会不会“养出”更多“固执”群体?
所以我对黄老师所说的,学生先选择(第一感觉),但不出现答题结果的条形图(不做导向),或不截止作答,直接讨论(真实想法),再二次作答(作出真实思考后的选择)的方式非常认同(当然得看题目是否有讨论的价值)。没有呼之欲出的正确答案,没有倾向性的讨论,学生才能更好的思考。这样对于解决“从众”与“坚持”的问题是不是更有效呢?朋友们请留言讨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