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京沪高速铁路宣布将从年底前推出“静音车厢”,引发网友的热议。这项新奇的服务措施目前来看是质疑大于赞许的。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其隐含着一条静与闹的界限,即普通车型即可“不静音”。事实上,在公共搭乘环境下保持安静是已被广泛接受的道德要求,全车厢的静音应是努力的方向。
“静音车厢”的出现迎合了公众对静谧搭乘环境的需求。长久以来,由于公共交通的服务对象涉及各阶层的人群,具有意识、素养、行为等方面的千差万别,一直存在管控的难题。人们的相关吐槽也并不少见,外放视频、大声讲电话、孩子哭闹等都成了附带的“服务”,甚至出现了男子在高铁上制止孩子吵闹,反被家长打伤的恶性事件。在此背景下,静音车厢的存在的确可以给予了人们选择和拥有更舒心的空间的机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但值得注意的是,静音车厢的标识不能成为乘客是否保持安静的依据。静音车厢最大的不妥之处就是潜藏了普通车厢“非静音”的意义,使得乘客进一步放低对自身的要求。我们不难想象未来在静音车厢运行后,一个在普通车厢里吵吵嚷嚷的人理直气壮的说,要安静,你就去“静音车厢”。这或许是担忧的网友的主观臆想,但也反映了静音车厢的推出将加剧其余车厢吵闹的问题,不利于更大范围的塑造文明搭乘环境。虽说该公司已经回应说明对于普通车型的喧闹情况也会及时予以提醒,但仅止于提醒,并不能打消人们的担忧。
事实上,与其特设静音车厢,不如想一想如何让车厢都安静下来。车厢喧闹归根结底是个人的素质和规则意识出了问题,应着重宣扬文明的乘车规范并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完善相关规则制度,让保持安静的意识扎根心中。毕竟,未来的发展是面向全体人民,唯有提高全体公民的素养,方能真正营造美好、舒适的公共环境。而靠金钱、靠设置门槛的一刀切方式来把一些人撇开,以达到理想状态是一种精英思维,无法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比起特殊化的静音服务,努力实现安静搭乘环境的常态化才更加符合人们的想象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