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有礼貌地跟孩子说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更多的才能,将来成长的比自己还要强大。但是父母要心里要把孩子当做知心的朋友,平等的去交流对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首先是不要说伤害孩子人格的话,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说挖苦讽刺的语言,鼓励孩子要有自信心,赋予他们挑战困难的勇气。
其次要礼貌的跟孩子说话,不是说必须跟孩子说客套话,而是说话的时候,不要用命令的语气,而是要有礼貌的拜托孩子,不要用命令式的口气说“快去做……”“你现在必须马上去干……”,可以采用询问句或者假设句,比如“你能为我做……吗?”“你要是能够做……的话,我就太高兴了!”孩子听了,心里觉得父母在与他平等的交流,会很高兴的答应的。
当然,如果父母拜托的内容,是自己的课题,比如说学习之类的话,如果家长说:“你能为我好好学习吗?”孩子可能会拒绝,在他认为,我不是为父母而学习的。
作为家长和老师,在学校学习或者家庭生活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地喜欢用命令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交流,孩子听了,就会有反感情绪,心里不乐意接受。
2.利用孩子的自卑感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谈到孩子如果有适当自卑感,会激发学习的动力。所以自卑感是促使人进步的源动力。
阿德勒说,自卑感人人都有,它是对健康正常的努力与成长的刺激,正因为有自卑感,才会想要努力进步。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父母不要过于关注结果,重要的是让孩子下定决心,超越现在的自己。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你很努力了!不要过于关注结果,而是要重视过程。
3.没有经过真正努力而获得的成功转瞬即逝。
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消沉的时候,或者突然对学习产生疑问的时候,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疑问?
阿德勒将自己的心理学命名为“个体心理学”。阿德勒旨在把无法换成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作为考察对象。
父母仅仅了解一般意义上的孩子还不够,必须理解每天实际接触的孩子并不懂得如何应对。
父母不要总是用原则性或者普遍用的条框来框定孩子。
父母关注的往往是理想的孩子,假如孩子乖巧听话、对父母言听计从,而且学习成绩优异,父母一定喜欢。
现实中自己的孩子,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学习不够努力,距离心中理想中孩子还不是很完美,总是希望孩子再努力一些。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经过自己刻苦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靠他们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