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通勤时间一般都用来听书。可以听书的平台很多,像是得到、喜马拉雅、樊登、新世相等等都有相关的栏目。有的平台选书比较喜欢专注于某个领域,比较适合那些需要深耕某个领域或是正在进行专题学习的小伙伴。
我个人比较喜欢选题广泛的平台,因为我听书喜欢选择一些陌生领域的书籍,而且什么领域的都喜欢听听。尤其是现在一些热点领域,像是区块链、增长黑客之类的。让我直接去阅读它们,我真的会觉得很难,而且还很有可能因为太枯燥读不下去。
但听书不一样,20多分钟就可以听一本书的精华内容。可以知道这本书大概是讲了什么,从而决定有没有买来看看的必要。
听了不少书,慢慢就开始学习写了。对于听书稿的写作,我现在只是在摸索阶段,没有什么经验。不过我想把我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暴露出的问题分享给大家。
第一是选书的问题。以前没觉得,现在通过写了两篇不成样的试写稿,真的发现这是我的一个大问题。
首先听书看书兴趣广泛没问题,但是写不行。我写的第一篇试写稿是28天写作训练营的作业,樊登读书会书单上的《流量池》。这本书就是属于我喜欢的陌生领域干货类。虽然老师上课的时候一再强调刚开始先选熟悉领域的书写,但是因为我经常看各种不同领域的书所以没太重视这句劝告。
最后结果灾难了。书是读的懂,但是读不透,结果重点总结归纳不出来。干货书嘛,一身都是重点,例子多的都数不过来。我又没有相关的增量知识,真的不知道怎么提炼重点。
其次是书籍的观点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接受了第一篇试写稿的惨痛失败,我尝试开始写第二篇试写稿。这次我选的是泛心理类的书籍《身体知道答案》。其实这本书选的还好,唯一出现的问题就是作者的个别观点和我的价值观不和。
就比如说原生家庭的问题,武志红老师书中有数个例子都有这方面的论述。都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或是和他人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然后咨询师通过某种方式发现问题的根源是他的原生家庭,是源于他和父亲或是母亲的关系造成的。
我真的不是很赞同这些观点。所以这本书的试写稿写的非常痛苦,最后不得不缩减目标,写了一篇书评了事。
第二是口语化问题。因为听书稿是需要录成音频给读者听的,所以文字是需要口语化的。其实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我眼里文字就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中文毕竟不像有的外语那样有明确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划分。
第一次交拆解稿作业给老师点评之前,我还刻意朗读了几遍,觉得可以读通顺就没问题。结果当然是不太理想,我交出去的稿子远没有达到说人话的标准。再加上我是山东人,总是不自觉地使用倒装句,毕竟这真的是我的日常用语。
所以,针对我在听书稿写作学习中踩到的地雷,我给小伙伴们分享下我的几点不成熟建议:
第一,选书要选熟悉的领域,如果选了陌生领域要做进行主题阅读的心理准备;
第二, 选书之前一定要先查作者,看看他的主要观点。个人认为细枝末节的小观点完全适用绿灯思维。但是如果是涉及理论基础的主要观点与自己不相容的话,请不要选该作者的书写。硬写会搞得自己很痛苦,而且说服力通常会不足,不会给读者增加什么帮助;
第三,从读者的角度写文章。你的读者受过教育有逻辑思考的能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也强。他不熟悉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所以他想在开车、走路、化妆、或是做家务的时候简单的了解一下。了解了读者是谁,会在什么情境下听你的作品会增加我们写作的针对性,从而改善一些行文上的毛病。
最后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争取早日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