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孩子上学快迟到了,他还一直磨磨蹭蹭的,我心里就有些着急发慌,等一切就绪后,他站在房间门口就是不动,嘴里一直说:“晚了, 晚了” 。
看到孩子这样,我以为他就是不想去上学,我心里各种感受出来了,评判升起:“这孩子就是不想上学,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
内心评判这些的同时,我还及力的去说服孩子:“迟到了没事的,我跟老师说一下”。但是孩子不听,还是大喊 。情急之下我破罐子破摔,干脆说:“咱们不去了。”可还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孩子的情绪还是不好。
当孩子又用更大的声音喊:“晚了,晚了。”我一下子回过神来,心静下来,随口说,:“晚了,就晚了,没事,我们明天早点就行了。”
孩子立马停下大喊,很配合的跟着我下楼了。一路上我大脑也不平静,总想找些开心的话题跟孩子聊,(其实我是想让孩子开心一点,乖乖去学校。我还是被头脑中的念头给控制了。被恐惧控制了。)
快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孩子又说:我要迟到了”我说:“迟到了进教室的时候肯定不舒服吧!”
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还是去吧!
反思:
其实在路上,孩子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去学校,因为迟到的滋味确实不舒服,老师同学的目光会盯到他自己身上。所以当他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后,他有了能量。即使迟到了,他也可以毫不畏惧的去面对现实,与现实碰撞。
虽然上学前的准备只有很短的时间,但是在这个时间里,我的头脑产生了太多的念头,着急,恐慌,评判这些情绪的源头来自于我的执念。
执念控制了大脑,所以当时的我看不见孩子的需求,更理解不了孩子,更何谈接纳孩子!孩子就是这样被忽略的。
所以妈妈所有的的情绪都会投射给孩子,好的,不好的,全盘被孩子吸收,妈妈的心就是孩子的一片天,妈妈是慌张的,焦虑的,孩子也是慌张的焦虑的,妈妈是自信的无所畏惧,强大的,孩子也是这样的。
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都来自于家庭这个土壤。尤其是与他共生关系的那个人。所以想要孩子好妈妈先修自己的心,有人说育儿是一场修行,孩子就是来拯救父母们堕落的灵魂,让我们成长的。
他的委屈、他的需求、他的无奈、他的难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只需要妈妈的理解和认可,妈妈的理解和认可就是他安全感的来源。
所以理解孩子的感受,感受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去滋养他,一个永远被人理解的孩子的,他内心怎么会不强大,富足呢?
成人内心的杂念太多,执念也多,执念控制我们只想解决问题,总是停留在解决问题思维,导致在那一刻看不见孩子情绪,理解不了孩子。
所以孩子反复的提醒我,大声说:“晚了 , 晚了。”
其实孩子需要的不多,他只需要妈妈看见他的情绪,理解他,确认他的情绪,更需要不被头脑中的念头控制的无所畏惧的妈妈。活在当下才能看见孩子。看见家庭中的每个人。
尹建莉老师说:“教育孩子从来不需要术,而是用心。”所以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