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吸入,而写作只是呼出方式的一种。一部分孩子会把阅读呼出为文字,一部分孩子则呼出成为气质、气概、性格、智慧、勇气、能力。“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未必都转化为显性的文章。男生尤其如此。
要想写好就得多读,但是读书不全是为了写。孩子有权对写作不喜欢,没兴趣。而那些温润、丰富的阅读,一定会从另一个方向呼出,比如看世界的眼界和心态,比如待人接物的从容和裕如,以及职场上的自信儒雅,恋爱时的善解人意......
三月份细读薛瑞萍老师的《诵读课》,第一次是匆匆看过,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八个字。第二次,认真精读,勾画批注,读读写写,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虔诚,生怕漏掉一处好地方。
薛老师的书按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四个板块来编排,整本书是薛老师的一部“班级阅读日志”,也是她的一部教育心路历程。
毫不夸张,薛老师是一个传奇,“她自称‘布衣’‘草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去年暑假在南京学习时,亲眼见到她,觉得她更像一位侠者,她对专业的热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激励着我们;她也像一个“小孩”,讲话讲到动情处可以手舞足蹈,放声大笑。她是一个真诚而纯粹的人,她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人。
一直以来,诵读都是我自己带班时的弱项。原因应该从自身找起,我自己在平时说话朗读时不够有感情,说话语气轻柔低沉,抑扬顿挫,情感起伏全无,这也直接导致学生们朗读时拖读、无感情、无节奏的现象严重。在班级开展《日有所诵》时,如何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的形式如何多变?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带着改变自己、重塑自己的决心,带着给学生带去更好的语文学习的决心,开始了《诵读课》的学习。在理论学习部分,有了一些心得,借助薛老师原文中的几个小标题,归纳如下。
一、无限信仰朗读的力量
朗读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将文字读出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大声读。很多文字用眼睛看和用嘴巴都出来,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特别是经典的文本,每一次读,总会产生更多的感情。“唯有发声朗读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经典的深味。语文课上,如果时常能听到学生整齐响亮的朗读,老师也会很幸福。”
升入高年级后,我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孩子们写,读完薛老师的书,我才发现,早上的朗读不仅仅是朗读,它更是聚气凝神,特别是采用齐读这种方式时,如果引导得好,一个班级的精、气、神就全出来了。
“诵读古白话文必须具备专心致志、一气贯注的精气神。”
“这只是朗读吗?这样的锻炼,对身体、对气质、对口才、对写作、对你今后的生活节奏以及你战胜困难的勇气都有帮助。”
无限信仰朗读的力量,朗读其实也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生命气象啊!薛老师个人也喜欢朗读,还经常“逼着”一些年轻的小辈们一起朗读,连孕妇都不放过,嘿嘿,这样的事,也唯有如她一般的“老顽童”能做到了。
二、节奏是对儿童的呵护
“对节奏的不懈追求,这是老师的教学特点,节奏让学生变得轻松,避免了 对于智力和有意识记忆能力的过度开掘;节奏是对儿童的呵护,也是格外适宜儿童的——精神和身体的营养“
节奏最重要。节奏不仅可以使教学变得高效紧凑,而且能传达教师的信心和力量,从而让学生感染吸收这种信心和力量。
这种节奏不仅是在一篇文章中、一堂课上,也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要做的事形成规律,形成自己班级的一种韵律。
反思我自己,节奏也是我的硬伤,所以在看到薛老师的文字时立刻产生了共鸣,也产生了焦虑,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
三、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整本书中,薛老师不仅在记录自己的诵读课,而且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教育问题,反思自己带给孩子们的是否是适宜的阅读。我们带着美好的愿望开始,然而我们也要时常审视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会有所偏差。
有思考才能阅读,能阅读必有思考。这就是读书会值得讨论的地方。
组织起来的讨论未必不是一种扼杀和限制。原来懵懂的感悟,经过精心的组织、循循善诱,成功演变成看起来很美的读书课。对于孩子来说,这中间的损失大于收获:对表面化收获的追求,势必将亲切、朦胧、私密的阅读体验固化、显化、概念化。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让孩子慢慢长入世界,因为万物皆有时。随缘、率性、慢慢来!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而,我还做得不够,不够平和、耐心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