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守望幸福共享美好
本周一上午,高中物理组集体备课,听过束老师研讨示范课后,我们来到物理实验室评课。期间等待之时,有位老师无意之间甩出一个问题,他发现有我校有的班级总产出优秀学生,有的班级出产坏蛋,原因在哪?看似玩笑话,回想现实情况,确有些相似。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认为这样的结果,仍然出在班主仼身上,班主任用指责批评表达爱的教育方式无形中却激发出了学生身上的负面因素的成长,强化了负面因素的长大。缺少正面积极引导引领,打着爱的旗号而实施预防教育,殊不知却在无意识中强化之!
教育的初衷是爱和关心,但是在表达出来时却成为批评和指责。这也让我想起我们的家庭教育,有时也有几分相像!
不知为何,我们常常发现,爱和关心很难说出口。
“爱之深,责之切”、“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观点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代的中国人。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就懂得了。”
但这种教育观念,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唤起孩子的负面心理感受”的方式,来实现约束孩子行为的目的。
具体来说,包括不安全感、愧疚感、羞耻感等。这些负面的感受,尽管有时候的确能够起到压制孩子行为的作用,让孩子变得乖巧、听话,但是“后遗症”却非常深远。
它们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强大的摧毁作用,让他们怀疑自我的价值,对父母充满内疚,甚至会常常把不属于自己的过错也包揽到自己身上。
比如,当父母吵架时,认为“都是因我而起”;当父母心情不好时,他会认为“因为我没能让父母开心”;甚至于,他们会痛恨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才让父母如此失望。
这个时候,父母的爱,就成为了孩子沉重的枷锁,让他们的成长之路如履薄冰又困难重重。
不仅如些,常以批评和指责来表达爱意的人,却非常抗拒鼓励和赞美,因为他们认为鼓励和赞美会助长孩子骄傲和自满。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取得成绩喜悦之时,却采取打击泼凉水的方式来让孩子保持所谓的不被胜利冲昏头脑。
殊不知,长时间的否定和打击,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树立其自信心。因此需要少否定与负面评价。举个身边的例子,
我的一个邻居家的小堂妺,就是在父母的长期的否定中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堂妹也尝试过和父母进行沟通,可常常一表露心声,就受到父母的嘲讽和否定。
后来,堂妹的性格变得特别敏感、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畏首畏尾,错失了不少机会。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理应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这不仅能够帮孩子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可以坚持自我的主见。而且,肯定会让孩子的大脑中就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快感荷尔蒙,进而产生“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做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操纵者
在教育上,身教永远比言传更具有说服力。
前段时间,吴京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拍《战狼2》的初衷,其中的一项就是要给儿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会男人的勇气和担当。
当孩子认同父亲的行为,并以父亲为榜样时,自然会进行模仿,并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向父亲靠近。
对于教育者来说,改变一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并不容易。但对于孩子来说,教育者的改变,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补足成长的动力,勇气的源泉:建立平等的话语权
唯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和谐师生关系的沟通,才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真正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和父母与学生的亲子关系,则是孩一生勇气和力量最好的支撑。
对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老师和父母应给予积极的倾听,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选择。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过一个社会认知概念,"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未来行为的推测和判断,与一个人是否成就自己的美好未来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望值,遇事能够理智的处理,并且乐于迎接挑战,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自暴自弃,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甚至于无法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对于孩子来说,自我效能感的建立,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鼓励、支持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自信,也更容易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
待续!2018.3.20于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