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戏精”,我们一定不陌生吧?生活里有那么一群人,总是特别爱演,爱给自己加戏,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刷存在感而欺骗他人。和戏精相处,经常会让人觉得很累。但是你想过没有,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戏精?这些戏精是怎么产生的呢?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今天碎碎念的这篇书单,就从三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带你看看专业学者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一、社会学家怎么看戏精?
解析书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在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眼里,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像在舞台上演戏。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社会根本就不会产生。所以我们平时说的“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可一点也不夸张。
既然人生如戏,那该如何表演呢?一句话就是“见机行事”——不同的场景,展现不同的自己。比如职场上,下属一般要谨慎细心,领导则要表现得果断;同一位明星,走红毯时光鲜亮丽,做慈善则要平易近人。
回到戏精,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他们常常会用两种拙劣的演技。第一,理想化。戏精会有意识地把一种风格走到极致,想方设法经营一个更加鲜明的个人形象。朋友圈里那些刻意卖弄、炫耀的人,就是典型的理性化表演,希望借此突出自己的人设。
方法二:误导。戏精会通过表演让人产生误解,目的就是为了隐藏真相。比如,发一些修图过度的自拍照、明明假期在家却发朋友圈说在国外度假,这些都是戏精做出的误导“观众”的行为。
回想一下,自己身边的戏精是不是往往因为表演过于浮夸,才不讨人喜欢呢?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如果表演得体,就是一个好演员,能给自己带来各种好处;如果演技拙劣、不得体,那就要被称为“戏精”了。
二、心理学家怎么看戏精?
解析书籍《说谎心理学》
还有一种戏精,不仅爱给自己加戏,还常常骗人,让我们觉得他们不真诚,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谎其实是人的本能,诚实是需要学习的。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会欺骗。比如,利用环境隐藏自己,给猎物没有危险的假象;伪装自己的真实意图,获得同伴的支持……随着语言的诞生,人类有了欺骗的高级武器——说谎。
调查显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谎。但不同的是,普通人很多谎言是出于善意或迫不得已,而戏精则是希望通过欺骗,取得眼前的利益。比如,有些人明明对待工作很敷衍,却会特意发朋友圈说“又是辛苦加班的一天呢”,就是为了给老板留个好印象。
不仅喜欢骗别人,戏精还常常“自我欺骗”——选择性地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一些事情。比如,有的大学生每天都会出没在自习室、图书馆,看着很努力,但期末还是挂科。这些人其实就是戏精——假装自己每天在努力学习,实际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
看上去说谎好处那么多,为啥戏精那么遭人烦呢?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日常与人相处,是长期“多次博弈”的过程,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只是说一次谎,确实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但长期相处下来,说谎的害处就要大得多。因此,诚实,才是最优的人生策略。
三、行为研究学家怎么看戏精?
解析书籍《先发影响力》
戏精这个人群,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本质上是为了获取周边人的注意力。无论职场还是生活,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研究发现:吸引对方的注意,是获取影响力的第一大武器。所以不管是品牌广告、大牌明星,还是生活中的戏精,都会用不断曝光的方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戏精为了获取注意力,常常使用一个技巧——新事物。当新事物出现时,人在本能的驱使下会更容易去关注它,判断它是不是有危险,以及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机遇。很多戏精常常特立独行,用各种夸张、怪诞的行为给自己加戏,就是为了通过与常规不一样的行为,获取关注。
自我联想,是戏精的第二个常用技巧。研究表明,当别人突然提到和我们相关的事情时,我们会天然被这件事吸引。比如,老师在家长群公布成绩,就会有家长插嘴说“我家孩子退步了,只考到了班级第二”。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主动改变关注的焦点,让其他家长联想到他家孩子的优秀。
虽然戏精很多行为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其实很难给他们带来影响力。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注意力,并不等于影响力;获得了关注,也不代表就拥有了影响力。想获得真正的影响力,光靠演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