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总纲,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因果次第关系,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对于这一逻辑道理,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了脱生死的常规“套路”。理清其中的次第,生起明确的信解,才能让自己的修行“有的放矢”。
汉藏语系佛教对于“戒定慧”多有阐述,许多道友比较了解。在此,慧德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南传佛教关于“戒定慧”因果次第的解读。
感恩果恒法师推荐并赠送我《证悟——通往永久和平与幸福之路》一书。本书作者为缅甸佛教领袖恰宓禅师。恰宓禅师在书中这样阐述“戒定慧”的因果次第:
“因为道德上的纯洁(戒的清净),远离悔恨。
因为远离悔恨,感到愉悦。
因为愉悦,感到极度的喜。
因为喜,感觉轻安。
因为轻安,感觉身和心的快乐。
因为快乐,易于开展定。
因为开展了定,如实了知现象的真实性如其所现。
因为如实知见,生起厌离。
因为厌离,离欲生起。
因为离欲,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因为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解脱知见生起。”
“因有了强和深的定,才能开展如实知见——了知现象的真实性如其所显现。能开展强而有力的定是因为有了乐受。乐受得以开展是因为轻安。轻安得以开展是因为喜。喜得以开展是因为愉悦的心和没有悔恨。没有悔恨和愉悦的心得以开展是因为具有意念纯洁的道德(戒)的条件。”
道德(戒)是基于对三宝和业果规律的信仰,是为追求现世、来世的快乐或人格完善乃至究竟解脱的自我约束。一个有正确信仰的人,如果不持戒或持戒不清净,势必会为自己不当的身口意行为感到惭愧。如果没有持续有力的忏悔,内心终是不安。
深沉、坚定的专注力是如实了知身心现象的前提。此理如同水清月现、云开日出。缘于清净的戒行,内心坦荡,不容易受到内外杂缘干扰,可持续地摄心于所观察的对象。
因反复如实观察身心现象,体验到身心现象无非生灭相,觉知到生灭的逼迫性和无我,生起厌离。以此厌离的心行为基础,进而舍弃对一切的执着和贪爱(离欲),最终从一切烦恼中彻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