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儿看到我刚读完《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就买好了票,约我今天去看电影。正好是周末,正好上午小宝有课。中午吃水饺是昨天安排好的计划,那就利用早晨的时间提前安排好。这样,中午回来就可以煮了吃。
周末该我做饭的时候,不能再因为看电影而偷懒了。我家先生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期间都是在精心安排午餐的,咱心中有数。
早晨起来就赶紧包,赶在八点前送小宝去辅导班,然后打扫卫生。九点半前赶到影院。
有了计划就好说了,按部就班地时间紧凑。进了影院的时候,电影正好开演。这是我第二次看电影,第一次也是两年前和女儿一块看的。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后半段。当李善德有了国忠的腰牌后,整个人都扬眉吐气威风起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地位。他得到了一切越飞越高,却失去了当初在低处时最纯粹珍贵的友谊。
当一切发展到不可控制的时候,小人物根本无力左右。那一棵棵荔枝树轰然倒塌,残忍得令人心痛,如此劳民伤财,不过是为了权贵的一口鲜。
而当李善德绝境之时,是苏谅不计前嫌,念及昔日情谊,开船前来迎接。那时的李善德眺望远方,几日的奔波跋涉,红眼白发,心灰意冷,而前方突然出现船只,柳暗花明绝处逢生,真的令人激动。
直到一骑红尘的画面出现,我才反应过来,从岭南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终究要只剩一人,多么残忍啊。所以林邑奴是不可能到长安的,他舍身救人的情节诠释了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何等大义凛然,又是何等揪心啊。
感谢这部电影,让一骑红尘妃子笑从此具象化,美得惊艳。李善德一人一马穿梭于皇宫的大道上,何等孤寂悲壮。月光映照着花白的头发和疲惫的面容,眼神却是异常坚定。
身后飘荡着的红色的木棉一路生花,是红尘的浪漫想象,是英雄归来的披风,是凯旋的赞歌,是对李善德英雄主义的褒奖与敬意,更像是淋漓的鲜血——为荔枝转运而牺牲的人命和李善德殚精竭虑的心血。极致的浪漫,却又那么残酷。我太喜欢这个画面了,以至于到现在还不断回想起。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古代版的“快递故事”,更是一堂给孩子的启发课。
1.历史和现实,从来都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
电影里,当荔枝终于送到长安,杨贵妃指尖刚接触到果皮,转头就被安禄山儿子的舞姿勾走了魂。
李善德青丝熬成白发,跑废三十匹马,耗费无数人力物力送来的荔枝,在果盘里却成了香蕉葡萄的陪衬。
孩子看完后,再读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终于懂了这句诗背后的沉重。
以前背古诗,孩子只觉得是“考试要考的东西”,可现在,她会明白历史的悲壮。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它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生。
再读古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明白不是夸张,而是真实的社会;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不是虚构,而是历史的残酷;
普通人的命运,往往被大人物的一时兴起左右。
这些道理,课本不会讲得这么深刻,但电影可以。
2. “不可能”的事,往往就差一个“敢想敢做”。
电影里,李善德接到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把岭南的新鲜荔枝运到长安。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到长安,山高路远,快马加鞭也要十几天。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劝他放弃,可李善德没有直接放弃,而是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电影让孩子明白,“不可能”往往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方法。
李善德试了无数种办法,换路线、改进保鲜方式、调整运输节奏……最终,他成功了。
这就像孩子学习,一道题不会,可以换思路;一次考试失利,可以找原因。
3.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好的过程往往带来好的结果。
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李善德在一次次失败后,仍然坚持记录数据、调整方案。
他没有因为某次失败就崩溃,而是专注于“怎么才能更好”。
现在的孩子太容易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沮丧,甚至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可李善德告诉我们,“不要怕失败,怕的是你连试都不敢试。”
考试难,还是送荔枝难?
孩子说送荔枝难。考试只要你认真学了,结果不会太差。但送荔枝,可能努力100次,才有1次成功。
人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立竿见影”,但每一步努力都会让你离目标更近。
4. 人生不会永远有“苏谅”,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苏谅”那样的人。善良、真诚、坚持。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历史不是过去的事,而是今天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