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在家庭教育话题的冲击下,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我不知道自己在爱孩子的同时竟然这么真切地深刻地伤害着我的孩子,我爱我的孩子,我愿为她牺牲我的一切,乃至生命。很久以来,我总觉得只要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在爱的名义下,我付出、我努力、我痛苦、我挣扎、我反思、我不知所措……但正是我的这种“伟大”爱的光环下,圈定了我给予孩子的自由和空间;就是在这种“伟大”爱的付出上,我迫切需要孩子用她的优秀来慰藉我的“牺牲”;就是在这种“伟大”爱的互相伤害中,我会失去了自我,也会赔上我的孩子。
人在不知不觉的或许是最“幸福”的。他可以理所当然的,毫无感知去“享受”属于他的那份安然。最怕的就是有了后知后觉,当你发现结果不是你的初衷,现状不是你的理想,问题找不到解决出口的时候,愤懑、压抑、焦略、茫然让你活的越来越累,越来越负重不堪。
爱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爱的主体本身就能量不足,在我们自身能量都空杯的状态下,那我们该拿什么去付出爱呢?爱到满杯,才会自溢。前些日子朋友圈妈妈们互相转发一篇《对不起,孩子。妈妈不是不爱你,妈妈只是太累了》,感人肺腑。我们这群苦B妈妈们看完文章,老泪纵横,竖起大拇哥表示坚决同意时,但是,又有多少人站在孩子角度给来伸伸冤:“我们到底招谁惹谁了?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们?”
这几天自己反复思考,真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这些“原件”家长出了问题。我们活得太累了,活得太浮躁了,我们活得太急功近利。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孩子,没有足够的爱心去对待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生活。但成人的世界里大家都不容易,谁不是负重前行的?!正如叔本华的那句话:众生皆苦。
电影《伤城》里,金城武问梁朝伟:酒到底有什么好喝?梁朝伟答道:“酒的好喝,就在于它的难喝。”成年人的崩溃不过一杯酒的时间,吐完哭完,还是要回到那个一地狼藉的生活。记得主持人朱军访谈节目中问刘若英:你为什么总给人温柔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觉。她回答:因为我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终究要一个人经历所有黑暗。承受生活中所有的痛。
是的,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都要承担属于你的那份苦和难,那份责任。所以请收起我们的玻璃心和糟糕的情绪,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