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菡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都曾经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和痛苦,在这样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我们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
首先,要懂得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当孩子放学回到家,抱怨他的作业因为忘记带而被老师骂他是骗子;抱怨学校的午餐,他在菜中吃出了小虫子。作为父母,你只需要倒好孩子最喜欢的果汁,放在他的面前,然后,你拉过一个小凳子,坐在他的对面,静静地聆听他的话语,做她最好的诉说对象。此时此刻,你的眼神,你的表情必须是真实的、耐心的,当然你还可以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如摸摸孩子的头;理理他的衣袖;抚一抚他的胳膊,总之,你传递给他的应该是宁静和温和,当然也可以说些“是”“嗯”等词语进行回应,以此表明你在认真的倾听。
其次,要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地抱怨老师,抱怨同学,抱怨生活时,我们听完,最好要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是查明真相,更不是责备他。比如,当他抱怨老师骂他是骗子时,你可以说:“你当时一定很生气!”也可以说:“你当时一定是无地自容,非常尴尬。”当你说出这些话时,孩子会认为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他们会深深的感到安慰,而这种安慰就是理解。要知道,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抱怨的时候,即使我们否定和反对,不但不会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反而会让他们的心离我们很远。当他们正在情绪不佳时,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大帮助,就是告诉他,我们能理解他的感受。
最后要懂得换位。
当然这要建立在孩子的情绪发泄完,等他安静下来之后,你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比如,当孩子抱怨老师骂他是骗子后,你可以说:“如果是老师这样说我,那么第一感觉我也会很生气,但是生气归生气,我静下心来会想想我的行为,即使是我的作业做了,但没有带到学校去,那么这件事情,本身就是我的问题,我要进行反思:做完作业,为什么不懂得及时放在书包里呢?难道是等到第二天整理也不迟吗?结果呢,还不是忘记了。没带作业,本身就是个错误,我还要找理由为自己辩解,这种行为难道不是欺骗自己吗?”当家长用“如果……那么……”进行换位,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懂得很多处理问题的方式,慢慢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的用心也会被孩子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以下几种做法:
首先是说教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家长在慷慨激昂地说,孩子在低眉顺眼地听,然而,当家长唾沫满天飞的说教完后,家长除去把自己整的疲惫不堪。可能还会气上加气。就像一个母亲说的那样:“我一直在给孩子讲道理,说得我脸都绿了,但是他还是不听我的。”究其原因,她不知道孩子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
其次是独白式。一个研究者无意中听到一段母亲和孩子的谈话。他惊奇地发现,他们两个人几乎都不听对方在说什么,他们的谈话更像两段独白,父母那段充满了批评和指责;孩子的一段则全是否认和争辩。可想而知,这种对话下来,应该是悲剧还是喜剧,而造成这种悲剧的,不是缺乏爱,而是父母的用心,孩子并未读懂。孩子为什么读不懂呢?只是我们没有用关心的方式跟孩子交谈。
这就是今天给你讲的内容,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当孩子情绪不佳时,我们要懂得聆听孩子的愤怒与不满;要感同身受地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并懂得用“如果……那么……”的谈话方式,来慢慢引导孩子该如何去做。另外,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好避免说教式和独白式,我们要给予孩子时间和同情,给予的同时,其实是我们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念,传达一个信息:孩子,我希望我能明白你的感受,在这个重要信息背后是一种保证:孩子,一旦你平静下来,我们会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