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要以消费者冲突为导向,不要代替消费者思考
读《冲突》-对书解码分析
1.洞察从何而来:从消费者冲突中来,到消费者冲突中去!
犀利的眼睛只能发现问题,只有睿智的头脑才能洞察冲突的真相
因为消费者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概念
洞察,构成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能够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情感上的认同
它们很理解我,那正是我的感受;它们知道我为什么需要它
产品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是什么
你给消费者的印象是什么才起决定作用
“消费者的生活是一个个小故事构成,符合消费者心智认知习惯和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 ”
消费者潜意识中对品牌形象是有感知与联想的
与其对消费者进行说教,不如符合他们原本的认知,从而带动他们的情感。
2.以消费者冲突为导向
提醒我们去找出“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
去“注意消费者”,而不是问“我们的消费者在哪儿”
“请消费者注意”。看,摄影师为了拍摄更真实的照片,必须无比接近目标的生活。
很多时候消费者是被当作“平均的消费者”,一切都被数据化、平均化。
其实,消费者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假如想要销售量达到很大的突破,你就必须弄清楚:
哪些类型的消费者是你可能要以特别的方法去接触的
你必须分辨清楚,能够令你取得市场百分点的机会究竟是哪些人?
他们必须是具备长期性及高价值的消费对象。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发展营销活动及广告。
3.在我们决定生产一个产品之前,我们先要去问一问消费者
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消费者能承受的产品价格为多少?
消费者希望在什么地方接触或购买我们的产品?
“从产品、价格、渠道、推广-4P思考,以及未来的4C”
消费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目标人群观察
其性别、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及其本人的家庭角色是怎么样的?
消费者如何认识产品、看待品牌?(为什么买/不买?什么是好品类/不好品类?为什么喜欢/不喜欢?)
消费者现在头脑里的市场地图(产品类别与品牌地图)是怎样分布的?
他有哪些购买习惯?(决策路径)
这些习惯形成的缘由和历史?
消费者对产品真正的关心点是什么?(解决什么痛点?)
他在哪里、什么时间、何种场合使用某类产品?(特定情境)
消费者对使用产品有什么感觉?(情感诉求)
会如何去表达这种感觉?
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包括未使用前受使用者的影响,及使用后对其他消费者的影响
日本人对整合营销传播可谓深得其精髓
听取主妇对于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意见,不管中不中听,一律都先收集起来。
然后再对这些信息研究分析,发展出新产品的概念、设计、成本与价格、通路、推广及沟通等要素。
假如在现有条件下达不到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功能,那么就不投产这个产品;
假如不能够将成本降低到消费者满足需求所愿意并能够付出的代价,那么也不投产这个产品
假如新产品不能够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在消费者所希望接触的地点出现,企业最后还是会决定不投产新产品。
4. 洞察市场机会比学习市场营销更重要
处在一个机会到处闪亮的时代,能够洞察到机会,就能够成为抢占先机、获得成功的捷径。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最好的竞争就是没有竞争。
关键在于能否发现机会。
市场并不是一块铁板,看似成熟的市场,里面也一定有机会;再强大的对手,也一定有其破绽和软肋。
当一个企业能够抢先进入这个市场空白点,往往就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洞察,令我们抢占了先机
洞察,令我们抢占了先机,“早醒三天,快活三年”,在竞争对手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
启动传播,“增稠胶合度”“提高网站与用户之间的黏性”,不仅有效减少了信息干扰
并且率先抢占全国新增用户的心智,成为同类网站中的第一品
总结
1.任何表现背后,都是数据化的真相。
2.观察的四要素:望、闻、问、切。
3.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知,洞察的目的是为了看清本质,解决冲突
4.营销需要的是洞察,而非观察。
洞察和观察最重要的区别是:观察只是记录人们所做的事情,而洞察则是回答人们为什么会那样做,只有真正做到了洞察,才能从根本上了解消费者的动机。
5.洞察从何而来?——从消费者冲突中来,到消费者冲突中去!
洞察要以消费者为导向,不要代替消费者思考。
以消费者为导向——提醒我们,去找出“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去“注意消费者”,
而不是问“我们的消费者在哪儿”“请消费者注意”。
6.犀利的眼睛只能发现问题,只有睿智的头脑才能洞察真相
——消费者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概念。
7.洞察市场机会比学习市场营销更重要
——洞察市场,对市场的理解深入一些,再深入一些。
8.在互联网时代,越大的机会,开始于越尖的冲突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