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曼陀罗
系统地学习了叙事疗法,过去我听说过这种疗法,在我的印象中,“叙事”就是讲故事的意思。我心想,讲故事或者把故事写出来,怎么会起到治疗的效果呢?心中其实一直是有一个疑问在里面的。
当我真正亲近叙事疗法,我真正感触到,其实每种疗法都有它的特点和营养在里面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吸收这些营养,让自己成长。
学习叙事疗法的几天里,我连续做了好几个很特别的梦。其中一个是梦到了我初中同学。
毕竟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在我的记忆里有些不太熟悉的同学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在梦里,我却把他们清晰的记起来了。
他们的容貌、话语是那么清晰。当我醒来,我忆起了更多的同学,我很开心,我觉得是叙事搅动了我的潜意识,让一些被压抑的记忆重新浮出了水面。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我们认为忘记的东西,其实未必真正忘记了,很可能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尤其是那些痛苦和创伤的回忆。
叙事疗法是后现代心理治疗中备受关注的一支,其创始人是麦克·怀特。
我觉得受感动的是叙事治疗师的谦卑,他们的自我定位是个案的陪伴者,相信个案本身是有力量的、有潜力的。
老师对个案说:如果我是你,我未必可以处理的比你更好。
治疗师没有扮演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也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平凡的人,这让个案感到被理解、被深度共情。
其中一个环节让我泪流满面,就是当老师做“把问题外化、拟人化”的练习中,我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症状是来保护我们的。
在练习中,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娃娃(也可以是水杯、椅子等其他工具替代)代表个案的恐惧(愤怒、焦虑等情绪),也就是把恐惧外化到个案的体外,老师引导个案和恐惧对话。
老师向代表恐惧的娃娃问了个案几个问题,
恐惧,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你想跟你的主人说什么?
个案最终会发现,原来恐惧有它的可爱之处,是来保护个案的,最终他们拥抱了恐惧,并且和恐惧和解。
“建构”是叙事治疗的重要思想,他们认为个案被问题的故事和自我认同所困扰,通过重新建构新的自我认同和新的支线故事激发个案的潜力。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主流文化所影响,举个例子,在学生时期,大家都认为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会受到冷遇。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会有其他的优势,譬如情商高、会玩耍。
这是主流文化的弊端。叙事治疗倡导多元化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加注重个案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优势。
其中老师说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的文化表扬多少人,就是在贬低多少人,鼓励多少人,就压制多少人。我们可能在生活中不自觉地会成为被压制的主角。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问题,都有一些事情是做不好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而不是接受文化给我们贴的标签。
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关系的重组。个案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关系。有哪些人是可以带给自己滋养、认可、支持的。有哪些人是会带给自己批评、伤害的。
个案需要建立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同时远离那些带给自己伤害的人。
治疗师还会引导个案去发现例外事件。就是那些个案没有被问题困住的时刻。
当个案对自己的人际缺乏信心时,治疗师会引导个案找到曾经和个案融洽相处的人。
当个案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时,治疗师会帮助个案找到自己生命中做得好的时刻。
这些例外的事件,或许早已被个案遗忘,但是重新看到这些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叙事看待问题是积极的,开放的。最后把代表叙事思想的几句话送给大家:
你不是问题,你可以影响问题。
你不是创伤,你可以影响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