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意外,我们的一生都将活在各种各样的话语权里。意思是说,大到结婚组建家庭,小到买支牙膏,我们都将不可避免的受到“权威”影响。
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你是文艺青年,远方会飘来一句话——你的标配是诗和远方。有条件的话,你很有可能去丽江开酒吧,只为弹琴写诗,假装孤独自由。有时喝到酩酊,一睡醒就是第二天下午;兴起时,不要钱让人喝个痛快;遇到自称懂你的诗和孤独的人,那就不顾一切了……但相信过不了太久,诗和远方就只剩下眼前的苟且了。
也许在你不顾一切时,也犹豫过,并感到不妥,但这时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向你喊话:你该这样,你是文艺青年呢,是被拣选的人啊!于是,你在明知道不顾一切会产生灾难后果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的上路了,还自认为很悲壮,有种诗意在里面。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一个14岁的怀孕少女,面对镜头,有些诧异地说:14岁本来就要结婚生孩子的嘛……听到当事人如此轻描淡写地回答,很多人都觉得可悲,不过也有人表示理解——是大家都这么做,她才那么做的。听上去很合理,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大家都去吃屎呢,你也会跟着吃吗?显然不会,所以这个合理性说不过去。
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她清楚的知道这个年纪不需要着急结婚,起码不需要怀孕,但“身边人都这么做”形成的强烈暗示,让她对尽早结婚怀孕的合理性深信不疑,并从内心抵触那些“不需要”的念头,即使生理上有不适感,也不会考虑那么多。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规则,都有专门的权威人士出来解释,告诉你到底该如何如何……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一些潜移默化的观念,多是被掌握权力的人巧妙的灌输的结果。掌握权力的人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都有不安全感,普通人怕失业和生病,而掌握权力的人则害怕失去地位和权力。这样一来,对我们普通人进行“适当”的教育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所以,文艺青年即使知道不顾一切的后果是什么,但出于对“文艺青年身份”的认同感,依然表现出拒绝的态度——“因为我是文艺青年,就该不顾一切”。14岁小女孩的事情也一样。在事实如此直白的情况下,依然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都证明了那些既成事实形成的观念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眼见的悲剧面前,依然奋不顾身。
明白一切道理,但内心的拒绝,让你裹足不前。
想一想吧,如果你是一个事业处于上升期的成功人士,你会因为从小受到的错误教育——鄙视金钱,对财富持怀疑态度吗?再如果你是一位知识分子,会因为自身的优越感,厌恶标题党,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平淡到无人问津的标题吗?
考虑一下吧,我们需要的是职业道德,而不是那些被权威灌输的“道德”。不要再顾此失彼了,否则你最终很有可能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