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七年青少年营地教育,先后深度接触了数千名孩子和家长,他们的困惑与焦虑我感同身受,总结了这么一句话:自律的孩子主动学习,懂事的孩子尊重学习,正常的孩子逼着学习。这是我调查后得到的结论,看起来有点令人疑惑:被逼着学习的孩子还是正常的孩子?
问一句:“家长们,有没有给孩子在外面报补习班?如果报了,是孩子自己的意思还是家长的意志?”
是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事实上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在“逼”孩子学习,只是各自“逼”的程度不同,手段不同。
我们都试图引导孩子爱上学习,往往都事与愿违。学习这件事在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当中,排名绝对在100名开外。
自律的孩子有,懂事的孩子也有,但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学习的正常孩子。
为什么呢?
当代中国教育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们能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要是考不上一个好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想想看,学习多可怕。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走不上这条路就是人生的失败者。
学习如果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谁会爱上它呢?所以,被逼着学习的孩子确实是一个正常的孩子。难不成,我们要把这些占绝大多数的孩子贴上“不正常”的标签吗?孩子虽然不热爱学习,但是,家长逼一逼,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这难道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吗?
我们只有继续“逼”下去这一条路可以走吗?
“逼”确实不是什么良策,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绝大多数家庭还无法做到不“逼”,真的还得继续逼下去。教育这个事情,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被“逼”的孩子极有可能做出高考后疯狂烧书的报复性破坏行为。“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我们选择上的无奈。千不好,万不好,还是无法接受孩子成绩上的落后的不好。
支一招: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帮我们走出被“逼”无奈的泥淖。
我们确实很难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但我们可以帮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先尊重学习,从“正常”再向前跨一步,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都说,21天可以建立一个好习惯。每天放学后先做作业,然后娱乐;就寝前阅读1小时,持续21天或者更长时间去坚持,是完全有可能建立习惯的。社会心理学认为:行为的持续强化,可以获得态度的认同。笔记从事营地教育,有一个专项就是“学习习惯养成”,也见证了一些孩子的成长,一些家长的成长。他们能够做到,相信很多家长也能做到。
从当前现实的角度,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欢迎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