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
你搭乘的船只失事,你和另外两个人靠着救生筏侥幸逃生,在茫茫大海中漂流。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获救的希望。如果吃掉其中的一个人,那么剩下的两个人还有生还的可能,否则三个人都会被饿死。
你会怎么选择?
听起来有点恐怖,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翻版?还是某一部恐怖电影中的内容?
其实,这是国际学校四年级学生的一堂文学写作课。
02 困境
在国外,学生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要逐步学习如何用口头演讲或书面写作来说服别人。Moral dilemma(道德困境)就是Persuasive Writing(说服性写作)中的经典主题。在一个典型的dilemma中,主人公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会对一方造成巨大的损害,由此引起内心剧烈的冲突。
通常来说,面对一个dilemma,学生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想方设法避开困境,避免做出艰难的选择,从而逃避良心上的负担。
“他们可以从海里捕鱼来吃啊?”
“人七天不吃东西是不会饿死的,只要有水就行了。他们可以喝雨水啊!”
“或许会有船只经过呢?”
教师需要反驳,限定学生必须要在两者中择其一,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无论做出哪种选择,教师都不会对学生作出任何价值评判,而是关注学生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结论能否令人信服。
我们还是以上文中船只失事的事件为例。
一篇moral dilemma写作练习的标准结构如下:
首先,Topic (主题)。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阐述dilemma。
其次,Body(论证)。学生需要提出自己的论点,并举出supporting details(具体的论证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阐明选择之间的利害关系,权衡利弊。
例如,“我认为这两个人不能动手杀死另外一个人。因为没有人有权利结束另外一个人的生命,这是犯罪。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即使获救了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且回去以后可能会被抓起来。而且就算杀死了一个人,也不能保证另外两个人就能够获救。”
最后,Closing (结论)。“……因此我认为他们应该一起努力想别的方法,实在不行就交给命运来决定,而不是自相残杀。”
这类作文的目标很明确,如下图所示:
03道德
那么,moral dilemma的写作练习对于日常生活是否有实用价值?
个人认为,这不仅是提高说服别人能力的途径,也是将道德教育融入生活中的绝佳机会。
普通人在生活中虽不会遇到类似“火车司机困境”的剧烈冲突,但程度较轻的道德困境却时有发生,即使是儿童也会遇到需要动用道德判断机制的情境。
举例而言,一个男孩一直趁着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欺凌另一个学生,其他孩子害怕如果自己告密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并且也没有证据,因此敢怒不敢言。此时,你是否应该挺身而出,向老师揭发男生的霸凌行为?还是忍受着良心上的不安,以保全自己的安全。
这时候,就是轮到道德判断机制出场了。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8岁以前,儿童的道德认知处于权威阶段,认为权威制定的规则就是好的、不可违背的。8岁以后,他们开始逐步认识到规则是可逆的,开始追求公平正义。
通过研究分析道德困境的案例,孩子们首先学习到的是道德的定义,学会分辨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
其次,他们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促使人们作出不同选择背后的动因。
最后,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他们学会了条分缕析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
对于道德自律机制正在形成的儿童,与其直接告诉他们,“听老师的话”“听爸妈的没错”,引导他们自己思考,将道德规范逐步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准则,不是更有意义吗?
04 选择
汶川地震中,有人像范跑跑,也有人似向倩;面对暴徒,有人像刘鑫,也有人似江歌。无论处于何种情境,我们永远都有选择。而正是我们的选择,造成了所有的不同。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遇到了两难的选择,来向你求助时,可以这么问问看。
“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