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过或者听到过类似这种的对话:
“我觉得自己太差了”
“与他人相比,自己一无是处”
“我觉得我有很大的问题,很多很多问题”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你看到了什么?对,这里有自卑、有对我的嫌弃、也有受外在标准的自我束缚,甚至有自我攻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多半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不喜欢自己。每天都觉得自己两个地方不够好:这也不够好,那也不够好。
本周共读中的关键词是自我接纳,读后忍不住看了些相关的内容,发现这个词虽然之前很多次听过,但却简单地把它当做一个鸡汤文的高频词而过滤掉了,现在发现做到自我接纳,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停止类似上面这自我的否定甚至自我攻击。
自我接纳,与自己和解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曾提到一个生活常态,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对一部分人来说,自卑感能够成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这个事实,从而成为做得更好的契机。
但是对不接纳自己的人来说,会走向相反的方向。他们会远离那个“不够好的”自己,对自己的责备和不满,不能接受“我是这样一个自己”,从而将自己的自卑感转化为一种“自卑情结”。
阿德勒曾提到,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在自卑情结左右下的人不会选择接纳自己,而是将“不够好的事实”演变成自己不去改变自己在原地自怨自艾、甚至自我攻击的理由和借口。
所以,自我接纳,是让我们正视自己不够好的事实,让我们和现在“不够好的”自己统一战线去接近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远离他,放弃他甚至攻击他。
自我接纳不是什么?
理清一个概念,有时候明白它不是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因为我们的认知偏差往往源于此。
而关于自我接纳不是什么,陈海贤老师曾提到过两点:
1.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因为接纳自我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而且是很难的改变。难在哪里呢?难在忍受。
人只要有焦虑,总是想要改变的。可是,顺境逆境都是人生的常态,有时候我们需要去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暂时看不到希望。
所以,自我接纳绝对不是不去改变、不去行动的借口,因为自我加纳的初衷是自我和谐,但这种借口带给我们的不是自我和谐,而是自暴自弃。
2.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
意思是,不要纠结于你自己的问题,把它当做你生存的常态,而去专注于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自我接纳的真谛。
那自我接纳是自我肯定吗?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到过这两者的区别: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比如,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借助以上三个关于自我接纳的认知误区,或许我们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从而更好地接近自我接纳,与自己和解。
什么是自我接纳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总结过:首先,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能接受自己和他人,不会为自己或他人的缺点所困扰,感到内窘与不安,他们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现状,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愿望,同样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弱点和问题,从容地生活。其次,自发、坦率、真实,他们能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饰自己,自然而单纯地表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