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文字,记于15年10月某日,国庆中秋】
国庆节回家(老婆的老家,也是家),第二天早晨,睡不着早起溜达,去了一趟丈岭街,赶了一个丈岭集。
离得不远,七八里地,来回正好是平常正常徒步的距离。
有条宽敞的公路,但车来车往,尘土飞扬,不适合走;从大田里穿行,速度自然无法保证。
这个季节,收棒子的季节,很多勤快人家的棒子已经收回家了。沿途经过一个村子,街上路上,天井屋顶,到处堆的都是黄灿灿的棒子;看着喜人,顺手拍了几张。
为了避免村民误会,还和晒棒子的老农不咸不淡的扯了几句。
四公里,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到丈岭街就七点多了。
丈岭街当地人也叫丈岭站,原先是个乡镇驻地,胶济线在此设有个四等还是五等小站,有高中,有初中,在附近算得上一个大地方。当年刚结婚的时候,交通不发达,曾经多次坐火车在此地下车。
后来,区划调整,这里不再是乡镇驻地,降格为社区;高中搬走了,初中停招了,一些镇街单位也撤走了;现在火车多是高铁动车,慢车停运了,火车也早不在此停靠了。丈岭,就成了一个大村落。
依然很大,但不再是乡镇,原有的一些镇街单位院落基本荒芜了。
那天虽然是大集,但稀稀拉拉没几个人,不多的几个摊点多是卖农具和其他农用生产资料的,买瓜果菜蔬的不多,按说这个点,应该熙熙攘攘才对。
卖水果的小贩说,都在家刨花生掰棒子,谁有工夫赶集。
有这个原因,也不全是。
昨天看了篇文章,说北京睡地下室的年轻人为啥不愿意到天津,说的挺复杂,有些糊涂,其实就是区位问题。
区位问题,无处不在。
赶趟大集,总得买点啥,看看有车地瓜,大小匀称,长相不错,就称了六七斤,回家煮粥,找一下当年的滋味。
买完后,才想起,没法再走着回去了,只能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