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提醒中的底层思维(3):对体验的畅想

大家好!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分别结合了两个界面提醒设计的案例,和大家交流了设计上的一些心得体会。

今天这一篇文章则以之前的案例作为基础,围绕提醒体验作进一步的展开。希望大家喜欢。

状态提醒体验畅想

对于任何状态提醒而言,如何能够通过精准而又简洁的语言将信息传达出来,并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领会,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这本身也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话题。

在任何状态提醒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都需要严谨再严谨,尽可能考虑到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发生的所有情况,消除任何可能带给用户的歧义。

好的状态提醒往往需要与实现机制充分结合,而充分结合的前提是对场景的充分梳理,并能够有一个全景式的认知。

当我们达到全景式认知这一境界时,我们便可以针对不同场景,设计差异化的提示文案,并通过相应的机制将其绑定。比如,当满足A情况时,显示第一种文案;当满足B情况时,则显示另一种文案。

当然,我们还能采用另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即在深入了解差异化场景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场景中的共性要素,以一句通用的表达作为文案,这样既能达到目的,又能减少相关的开发工作量。

在第一篇文章所指的场景中,“已保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通用型提示语,并且该提示语没有任何定语或状语的限制。

定语或状语的使用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时候这两者是必要的信息,而有的时候这两者又可能是多余的,承载的也是次要信息。

在该案例中,其实该文案所要表达的主要是“保存操作是否成功”这样一个结果,与文档最终保存的位置并没有多大的联系。

这里的文档保存路径信息,不仅是一种次要信息,而且也会给用户带来歧义,还不如直接用“已保存”这样的词来得恰当。

缓冲型提示体验畅想

同样地,针对“缓冲型提示”,我们是否可以对其进行更多的优化呢?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

我这里列举三个方面:

1. 使提示更具针对性

对任何软件系统来说,运营和运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既能确保产品处于正常状态,又能了解用户的习惯,进而为后续产品的改进和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缓冲型提示语,我们可以基于大数据的收集,设计出符合各种场景的差异化提示。

以微信群发送信息为例,每一位用户都有其经常关注的微信群和联系人,不同的微信群和联系人也会有不同的发送频率。

通过这一频率数据的收集,我们可以汇总出一个关于发送频率的排名。这个排名一定是从高到低的,排名第一的就是发送频率最高的群。

如果我们拥有这样的数据作为参考的话,那么相应的缓冲型提示语可以更为精准,比如“即将发送至##群,该群已经好久没有发过信息了,是否发送?”,这样就能更多地唤起发送人的关注,尽可能避免误发。

2. 设置群发白名单

正如我在上文中所说,对于缓冲型提示这样的机制,一定有部分用户觉得这个机制带来了更多的操作步骤,每次在发送时都需要进行确认,实在是太麻烦了。

针对这样的用户,我们不妨设计一个“群发白名单”机制,用户可以将自己信任的群,或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高频联系的群加入“群发白名单”中,这样在发送时,就不会出现相应的提示。

“群发白名单”可以看作是一个照顾不同用户的产物。

3. 增加趋向性视觉元素

我们再回到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office的缓冲型提示。

如果我们对这个提示进行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保存”按钮的边框被设计成了蓝色,这与右侧的“不保存”按钮和“取消”按钮的灰色边框作了视觉上的区分。

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设计。

通过视觉元素的提升,将具有倾向性的选项进行突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绝大多数用户也会选择这一选项,这一选项对于用户而言也是一个低风险的选项。

如果用到群发的缓冲型提示上,那么我们可以将突出的重点放在类似于“取消”或者“我再想想”这样的按钮上,进一步提醒用户对内容进行检查和确认。

最后

在任何产品功能设计的背后,都有着很多复杂的逻辑,也包含产品设计人员的同理心,以及设计者对于用户体验的深入洞察。

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功能越是简洁,其背后所耗费的工作量和精力可能越多,因为设计功能的人已经帮助用户进行了体验上的预判。

在产品设计阶段思考得越多,用户使用时思考得就越少,产品体验自然就水涨船高。

每一次对于界面提醒功能的优化其实就是一次对当前用户体验的检视过程,也是一次深入梳理应用场景和探索更多可能的过程。

希望这一过程能够成为产品设计的标准化过程,为产品设计工作赋能。

//

作者:Meta烟中雯城

我们来一起关注底层思维、管理理念和个人成长方面的话题,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看待事物的全新方式。

公号后台回复“01”,赠送首次关注礼,汇总了我们常用的一些网站工具链接。

回复“年终总结”,赠送一套华丽丽的年终总结模板。

回复“年度计划”,同样赠送一套华丽丽的年度计划模板。

关于如何做好年终总结和年度计划,以及这两者之间有哪些关联,可查找我之前的文章,相信一定能够给您带来无限收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