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详坦然而不骄矜傲慢,小人骄矜傲慢而不安详坦然。”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精神状态,揭示了二者内在修养的根本差异:
1. 君子之“泰”:君子因内心充实、道德坚定,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度。这种“泰”是源于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无需外在虚张声势,故能平和处事、尊重他人。
2. 小人之“骄”:小人缺乏内在支撑,常通过傲慢行为掩饰自卑或不安。其“骄”是脆弱的表现,易因外界评价而动摇,故难以保持真正的从容。
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内在修养而非外在标榜。无论是职场、社交还是个人成长,保持谦和与沉稳(泰)远比张扬与强势(骄)更能赢得长久尊重。例如: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低调专注,而浮躁炫耀者可能暴露浅薄。
延伸思考:
孔子以“泰”与“骄”为镜,倡导一种内外合一的人格修养。这与道家“虚怀若谷”、西方“谦逊美德”均有相通之处,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强大的内在力量,终将外化为从容不迫的人生姿态。
感觉在现代社会这句话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了,目前我们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也变得越来越浮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要?好像要一直随大流才不会被抛弃,有时想一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完全不记得了。如果我们可以稳稳的,从容不迫的安排自己的人生,那么我们就可以安然的自在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