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时,曾遇到一种很有意思的藤蔓,由于它没有根,被人们称之为无娘藤,而这种藤子的种子却是中药里的一味良药,也就是补肾作用挺好的菟丝子。
菟丝子是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田边、路边、荒地、灌木丛中及山坡向阳处,一般多寄生于豆科、菊科、藜科等草本植物上。药用种子,一般在9至10月采收成熟果实,也可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后,打下种子,簸去杂质,即可入药。
菟丝子味辛、甘,性微温;归肝、肾、脾经;气和性缓,能浮能沉;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健脾固胎等作用;适用于腰痛耳鸣,阳痿遗精,消渴,不育,遗尿失禁,淋浊带下,头目昏暗,食少泄泻,胎动不安等症;内服可煎汤,一般用量为9~15克;或入丸、散剂;外用炒后研末,调敷患处。
《雷公炮炙论》说菟丝子能“补人卫气,助人心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菟丝子性温味甘,入肾经,可补肾精,肾精足则心血得养,骨髓充盈,具有益气养心补脑之功;入肝经,肝主疏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血液的运行也就顺畅;入脾经,脾主运化,为气血生成之源,脾气健旺则血液化源充足,可保证心血充盈。
菟丝子在临床使用的时候,与配伍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与熟地黄、车前子、枸杞子配伍,可以滋肾养肝明目。又比如与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肾虚精亏所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等症。还比如与石莲子、茯苓、山药等药配伍使用,可以健脾止泻。
菟丝子辛甘微温,必缓气和,善入肾经,阴阳并补,若与鹿茸、附子、枸杞子、巴戟天等药配伍,可以起到温肾阳的作用。若与熟地黄、山萸肉、五味子等药同用,可以滋补肾阴,所以常用于肾虚腰痛耳鸣、阳痿遗精、消渴,不育,淋浊带下,遗尿失禁等症。若与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的中药一起,可以治疗脾虚食少,大便不实等症。
在辨证处方的时候,菟丝子根据炮制,分为菟丝子、盐菟丝子与菟丝饼。菟丝子只要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后即可入药。如果是盐菟丝子的话,则是取干净的菟丝子,照盐水炙法炒至微微鼓起即可。那么菟丝饼又该如何炮制呢?取干净的菟丝子放在锅内加水煮至爆花,呈褐灰色稠状粥时,捣烂作饼或加黄酒与面作饼,切块,晒干即可。
菟丝子可以补养身体的虚弱和不足,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内经》指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与肾脾密切相关,而正气又与免疫有关,所以肾脾与免疫关系密切。若先天察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久病损伤,导致肾中元气虚损,必然导致整个机体的整齐衰减,所以中医特别注重培元固本,其中的“本”主要指的是肾中的元气。
《本经》日:“菟丝子为补脾肝肾之要药……三经俱实,则不足补矣”。又曰:“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于滋补之中,皆有宣通百脉,温运阳和之意”。
菟丝子虽为补肾良药,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早在《本草经疏》中记载,“肾家多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意思是说阴虚火旺、阳强不痿及大便燥结者则不宜服用菟丝子。而《得配本草》中认为“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需要注意一下的是,菟丝子是可以治疗肾虚所致的胎漏和胎动不安的等症的,对于孕妇,若非肾虚的病机,则不建议使用菟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