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刊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必修课,中小学每周一课,中职不少于16学时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专题教育,高等教育不少于32学时。提出职业教育实施以实习实训为载体,结合现代新技术,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教育。
我想职业教育原本就是自带劳动教育元素的,职业教育本质就是劳动能力提升的教育,可以说职业学校处处有劳动场景。如实习实训相关的学习实践、维护实训室卫生,校园卫生维护及校园部分后勤工作的协助,个人生活实务,创新创业等。劳动教育似乎对职业学校不行成压力,规定的课时完成似乎没有问题。
然而“新”劳动教育是什么呢?马克思劳动教育观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唯一手段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想职业院校教育的劳动性特征更是一直都在,但作为职业院校在此次国家再推加大劳动教育的背景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停留在自然就有而是怎么做更优。通过重新定位规划,设计全面系统的,与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方案,提升劳动教育的内涵质量。从家国社会到个人生活技能养成的宏、中、微观全域化视角重新构建劳动教育的一套体系,落实规范化、常态化、时代化的劳动教育。
1.学校劳动教育主导性。学校劳动教育除了提倡学生自主的日常生活学习场景里的劳动机会外,应重点与专业结合、与产业融合,设计体现产业技术发展密切结合的新劳动教育。通过组织更多脑体并用的教学实训环节,与企业合作经常性提供真实生产任务实践,重点组织促成专业能力形成培育的新劳动为主来实施。
2.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习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细化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综合性社会活动课程,形成有教师系统指导,推进有时间进度,实践结果有量化考核的机制,鼓励学生利用实践课和节假日积极投身更多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通过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情感。
3.家庭劳动的日常性。通过宣传和家校沟通引导家庭劳动教育的完善。目前家庭劳动教育具有自然自发、不同家庭差别大,家长包办家务多的特点。学校应通过家校联动中设计家庭劳动教育主题,与家长商讨生活技能家政劳动的培养进度,引导家长重视生活劳动教育,实施家政技能养成计划,将孩子的生活技能培养早做、常做、系统做,发挥家庭劳动教育基础性作用。
4.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社会担当。职业院校自带劳动教育的场景除提供满足校本学生教育条件外,还应向中小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机会。通过设计简洁清晰、参与度高、结果导向鲜明的职业体验机会,让更多孩子品尝丰富的劳动情感,尽早埋下职业的种子,引导后续的教育准备。这样一来职业院校实训条件也进一步发挥出了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