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朋友怕语文,尤怕阅读理解。那天他做语文作业,我在一旁观察。小朋友读了一遍,就迫不及待地答题。答不出来,又往前看短文,一会看短文,一会看题目;一会看题目,一会看短文,折腾了10分钟,还没有答好一道题。我请他停下来,读三遍短文。我打开手机,录音。小朋友读了三遍,我请他听第一遍和第三遍,看有没有进步。小朋友第一遍听了,说,没有什么进步。我让他读第四遍、第五遍。
第五遍跟第一遍比较,小朋友说,有进步了。
我说,可以答题了,你认为需要几分钟。
小朋友想了想,说,20分钟。结果,他只用了8分钟就完成阅读理解的所有习题。
我跟家长说,阅读理解的要点在“读”不在“解”。读好了,读多了,“解”也就简单了。
谈起阅读理解,大家都会讲理解方法,答题技巧。这没什么错。误区在于,在技巧和方法之前,还有一件更基础更重要的事情——读,反复读,读熟。“阅读理解”很糟糕的学生,大多像前面的那位小朋友,眼睛里看到的是题目,而不是短文,他们的目标太直接——完成题目啊,短文又不是题目。
我常跟学生说,你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差异还很大,就像我们的力气有差异,差异还很大。我搬起厚厚的一叠书,从前面搬到后面,又回到前面。我请前排瘦小的女生来搬,她搬不起。我非要她把这叠书搬到后面的柜子上。马上有同学替她出主意,你分几次搬。果然,小姑娘跑了三次,就完成了跟我这个成年男人一样的任务。
我跟学生说,我们之间的力气的差异,只是多跑几遍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差异,其实就是多读几遍的差异。力气大的,跑一遍就可以了;力气小的,跑三遍也可以啊。阅读能力强的,读一两遍就可以了,阅读理解能力弱的,老老实实读三四遍,四五遍。四五遍还不行,那就读五六遍。
很多学生一遇到阅读理解,重点放在“解题”上,而不是“阅读”上。这个错误的解题重点,导致了后进生居然连基础题甚至送分题都失分。语文老师说,每次我都跟学生强调要反复读短文,读熟了再答题,他们不听有什么办法呢。“强调”就是“说”,“说”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比“说”的效果好很多倍的方法是“训练”。每次做“阅读理解”,都训练学生反复读,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读,人人读。
每一道阅读理解,习课堂任务单都有一句话,“不读熟不答题”,千万不要把这句话当成老生常谈,一定要落实!落实!落实!习课堂怎么落实的呢?
第一步:“阅读理解”的时间要单列。以中年级为例,如果任务四的时间是12分钟,去掉1分钟的组织、小结,还有11分钟。估算一下,前面的题目4分钟可以完成,后面的“阅读理解”那就有7分钟。11分钟的闹钟分两次,第一次4分,第二次7分钟。
第二步,“读”的时间要单列。7分钟的“阅读理解”,分成“6+1”, 6分钟给学生“读”,1分钟给学生答题。闹铃设定6分钟,学生轻声读短文,每个人都在老师的眼皮底下,读满6分钟的短文。闹铃不停,读书声不停。
第三步,“答题时间”要缩短,缩短,再缩短。6分钟读书时间铃声响,老师宣布:“一分钟答题,开始!”答题只有一分钟(当然,这里的时间是1分钟还是2分钟3分钟,要根据后面的题量,尤其是写字量的多少来定)。
一二年级的任务单,课外阅读只有“阅读”,没有“习题”。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训练学生读熟材料,读好阅读材料。“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基础,是内功。阅读理解,反复“读”短文的习惯培养好了,后面的解答能力绝不会差。习课堂任务四上的课外阅读,无论是没有习题的低年级,还是有习题的中高年级,都要把主要力气、主要时间花在“阅读”上,而不是“解题”上。每一张任务单上的“阅读理解”,重心都移到“读”上,训练一学期、训练一学年,学生看到“阅读理解”,马上就专心致志地反复“读”起来了。他们知道“读”才是“解”的前提、“解”的重点,后面点一下解题方法和技巧,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