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清醒思考的艺术》
【阅读内容】7确认偏误之一,8确认偏误之二,9权威偏误,10对比效应(25-39页)
【阅读主题】克服所有思维错误之父——确认偏误
【三个问题】
1、你在读书学习过程中是否犯过确认偏误,你怎样纠正这一思维错误?
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仅从想确定的一方面证明,往往太单薄,也容易犯错误。思维偏误的解决方法就是多思考,多角度看待事物和问题。
2、你如何做到让自己不盲目服从权威呢?
不盲目服从权威,多问为什么,找寻权威的出处,而如果权威的来源都无法令人信服,自然不会轻易服从。
3、举例说说生活中对比效应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如何减少这种影响呢?
比如网上促销打折时,本不是必需品,一看降价就立马下手。对于思维错误带来的判断失误,最好的方法还是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性,做一个真正的对比思考。
【原文金句】
1、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
2、我们越来越多地活动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区里,这更加加深了确认偏误。
3、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
4、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5、我们就像鸟儿听到枪声一样会对对比做出反应。
【原文案例】
1、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也知道这一点,“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很可能,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在经济界,确认偏误特别猖獗。比如:董事会决定采取一个新战略,于是预示这一战略会成功的所有迹象都会受到热捧。不管你望向哪里,都会看到大量迹象表明它会成功。人们要么根本看不到对立的证据,要么干脆将它们作为“特殊情况”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搁置一旁。董事会对反驳证据视而不见。
2、达尔文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他始终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在30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他知道,大脑在30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他对他的理论越坚定,他就会越发积极地寻找矛盾的观察。
3、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1961年做了一个试验,将权威偏误揭示得一览无遗。试验时他请求一位受试者电击坐在玻璃窗另一侧的一个人,并逐渐增加电压。从15伏开始,然后是30伏、45伏,以此类推,直到几乎致命的450伏。即使受折磨的那个人痛得大喊大叫,浑身颤抖(事实上没有电流,那只是一位演员),受试者想中断实验,但只要米尔格拉姆平静地说“请继续,实验要求这样做”,大多数人都会继续做下去。半数以上的受试者将电压升到了最高——纯粹是在服从权威。
4、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影响力》一书里介绍了希德和哈利两兄弟的故事。他们在美国经营一家服装店。每顾客挑选西服时,他就会假装有点耳聋。当顾客询问价格,希德就对他的兄弟喊:“哈利,这套西服多少钱?”哈利回答说:“42美元。”这价格在当时高得离谱。希德假装他没听懂似的又问:“多少钱?”哈利重复那个价格,希德听完后对他的顾客说:“他说22美元。”那位顾客听到后就赶紧付了22美元,抢在希德发觉“错误”之前,买下衣服匆匆离去。
学生时代可能做过以下实验:你拿来两只桶,在第一只桶里倒进温水,在第二只桶里倒进冰水。你先将右手插进冰水里一分钟,然后将两只手同时插进温水里,左手感觉水是温的,右手却感觉水是烫的。
希德和哈利的故事与水的试验都是建立在对比效应的基础上:当我们同时面对某种难看、便宜、小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判断出另一种东西更漂亮、更贵、更大。我们很难作出绝对的判断。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面对理论,寻找反驳证据,避免确认偏误;面对权威,不能盲目服从,多问为什么,设法挑战权威的信服度;面对判断,相信感觉是不可靠的,要做一个真正的对比思考。
对于思维错误,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失误,如何在事情发生前就阻止,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批判性思维,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性,多思考,多角度看待事物和问题。
大多数的情况,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简单的真相,而往往我们就错过了,不能让思维错误蒙蔽我们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