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第三章,作为作者自荐的书中最精华的部分,确实让我有扎实的收获。这种收获,来自两方面:笔记阅读法的规矩和“笔记”内容的整理。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类世界,为了交通可以井然有序,我们会制定一定的交通规则,保证车辆行驶畅通。在笔记阅读法的读书世界,也同样需要为笔记阅读行为创建“行为标准”。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指出,笔记阅读法做记号,应该启动“筛选程序”,分3个阶段把重点内容筛选出来。
第一阶段:通读。把读起来感觉不错,值得再读的那一页折角。
第二阶段:重读。读完后,把折角那几页再重读一遍,如果你觉得好,就把那页的另一个折角也折起来。
第三阶段:做标记。重读折起两角的那几页,如果值得再读,就可以在书上做标记。
“筛选程序”就好比交通规则的“红绿灯”,需要过马路时,如果知道红灯停、绿灯走,黄灯亮了停一停,根据“交通灯指示”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过马路,而不需要花费脑力寻找“过马路”时机。经过筛选程序,规法笔记阅读行为,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完成阅读时的标记,让该阅读时专注阅读,该做标记时能精确快速地找到该做标记的地方。
2.如何避免书本“标记”混乱
那我们对书本改如何做标记呢?以前阅读,自己经常随手在书本画一画重点,重读或者时间一久,自己看到标记会引起注意,觉得是重点,但重点到什么程序,已经毫无印象了。
在《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对“标记”制定标记标准。利用不同的画线,对标记对象进行区分。
普通直线:标记的是“重要”、“客观重要”。
波浪线:标记的是“非常重要”、“可以适用于。。”。
画圈:圈出专有名词、新概念、关键句。
这种“标记”的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比“书本”密密麻麻的标记符号规范得清清楚楚。就好比在公路上,规定了哪些车道是人行道、哪些是小车道,哪些是公交车道,无论车辆和行人有多少,都不会造成混乱。规范后的“标记”,可以让我们避免标记混乱,找不到重点。
3.“葱郁火锅式”读书笔记,原创思想的源泉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本自己思考。”
“原创思想”对很多初始阅读者来说,都是奢侈的愿望,书中作者介绍的“葱郁火锅式”读书笔记,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找到“原创思想”的源泉。
葱郁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饪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葱段属于配菜。
“葱郁火锅式”读书笔记,包含三个内容:
第一:读书笔记开始前,写下类似“仪式感”的信息:阅读时间、书名、作者名。
第二:写下“摘抄”。通过前面标记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摘抄下来。摘抄时,开头使用圈“○”标注。
第三:写下“评论”。把阅读时的主观感受、想法、思考写下来,写之前开头使用“★”标注。
“摘抄”和“评论”的部分,就是“葱郁火锅”。这样可以落实“思考”书面化,不管以后任何时候,拿出阅读笔记,都可以读到阅读时的体验,感受“思想落差”,拥有原创思想的源泉。
4.如何处理“阅读中断”情况?
当我们行驶过程,需要进入车库暂停一下的时候,车库会划分“自行车”停车区域和“小车”停车区域;当我们重新出发时,只需要直接到指定停车区域取车,启动,就可以重新出发,而不用担心找不到车辆。
当我们阅读一本厚厚的书或者比较难理解的书,又或者需要暂停一下再阅读的书,中断阅读后,重新打开书本阅读时,难免会陷入一阵寻找“上回”的忙乱。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指出“利用书签边读边写”管理好阅读的“中断”情况。书中介绍,阅读前准备三种标签
★通读标签
★重读标签
★标记标签
在不同的“通读、重读、标记”的不同阅读程序中,出现中断时,就把标签固定在中断位置夹好,全程根据需要移动你准备的三枚书签。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重新发开书本,手忙脚乱的境地。
读书是为了用起来,要么改变思考习惯,要么改变行为模式。我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规范了自己笔记阅读的行为,让阅读的世界,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