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
苏东坡—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像一颗璀璨的星挂在北宋的天空上,虽已时隔千年,依然星光奕奕,不时地划过夜空,照亮那些沉沉黑夜,也照进普通人的心里。
初识东坡,是上学时曾经读到的那几首最著名的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当时,被这些文字深深地吸引。学生时代,是很容易被如此耀眼的文字吸引的。内心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能够写出如此动人的诗词,豪放中不失细腻,婉约。每每读来,都有如清风扑面;咀嚼过后,唇齿留香。
在成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东坡的迷恋,仍然停留于文字层面。因着对文字的喜爱,对那股味道的不可抗拒,在心里把东坡唤作“我苏”,以示亲近之情。
随着阅读的拓宽,深入,总能在不同地方见到东坡,便开始想深入了解这个人。想要知道是怎样的经历,塑造了东坡这样的性格,是怎样的人生,赋予了他文字经久不息的生命力。脑海里,不仅会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种味道上的变换,和他一生的政治生涯是密不可分的。而他的政治生涯,又和那一历史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紧紧纠缠在一起—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作为古代的读书人,大部分人终其一生的目的,大约就是学而优则仕。苏家二兄弟也不例外。二人数年苦读,最终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并得到时任宰相的欧阳修的青睐及照顾,这对于风华正茂的苏轼来说,正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颇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势头。
然而在后来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东坡更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政治的漩涡中几度浮沉,甚至险些丧命,然其终不改赤子之心和天真本性,把自己活成了无数人心里的传奇,也成为了很多人隔着千年的知音,被世人亲切地唤作“我苏”。
提到苏东坡的宦海生涯,就不得不提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这场改革以为国敛财,充实国库为初始目的,最终导致宋朝官场党争纷起,民不聊生而收场。在这场变法中,分别形成了以王安石为主导的改革派和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两派之间的斗争随着变法的深入,变法后果的不断呈现,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以至于到了后来,大家已经几乎忘记了变法的初衷,人人忙着站队,陷于返工捣算的政治算计中而不能自拔。
作为崭露头角,才华横溢的新晋进士,苏轼对于变法所持的态度,始终有几分保留,因反对变法,而被外放,在地方为官的他,总是在第一时间看到民间百姓的真实需求和疾苦,并且以此为己任,解决大家切实的问题,包括治水,建立医院等等。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脚踏实地,有实干精神的苏轼。苏轼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性格:我见不得饭里有苍蝇,见到了,就一定要挑出来(大意如此)。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眼里揉不得沙子。这样的性格,对于一个从政的人来说,可谓是给政敌足够的机会,抓住小辫子。苏轼手中的那只笔,不仅能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会写出“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这样的吐槽诗句。这些诗句,就像一把锋利的小刀,刺痛了那些拥护变法者的神经。
政敌为了打击苏轼,罗织了他的罪名,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经历了几十天的审问(对曾经自己所写的诗句逐字逐句地解释),终因没有找到什么有力的证据证明苏轼的罪名,再加上皇帝念及苏轼的才华及平时为官的表现,最后把他贬谪到了黄州,做了一个小小的副团练使。
黄州,既是苏轼人生的第一个低谷之地,也是他化茧成蝶之乡。在这里,跌到人生低谷的苏轼,变成了一个田间老翁,自己开垦荒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是在这里,他开始沉淀自己,陶公成了他相隔千年的知音。陶公的精神,滋润着苏轼,陶公的诗文,逐渐抚平苏轼内心的褶皱。从此 苏轼的名字逐渐被苏东坡取代,随着他的诗文一起,而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他的许多著名的词作,都是此时所作。我们经常会这样去评价前人的人生:失之东篱, 收之桑榆。但只有苏轼自己清楚,是怎样独自一人,慢慢消化那些过往,一个人慢慢挨过那些低沉的日子,自己是怎样在深夜里,和陶公神交。正可谓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东坡先生,请允许我,从此刻起 改唤您为:我苏。
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的磨砺,我苏在宦海生涯中又经历了以司马光为核心人物的政治集团主导时期。我苏不属于改革派,同时,他也不是反对派。在前面的工作中,他对于改革持保守意见,即对有些地方是赞同的。所以当司马光们推翻一切重来的时候,我苏又站了出来,他不赞同司马光们的做法。认为不应该这样粗鲁地推倒一切,重回老路。就这样,耿介的我苏,再一次站到了政治的边缘。在做了短短几年翰林学士之后,他再一次被卷入了漩涡之中,并开启了一路往南的贬谪之路。而这一路,更是到了前所未至的海南。
在后来的贬谪过程中,我苏彻底地显出其人性中最富有光辉的一面:乐观,豁达。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虽然屡遭贬谪,甚至到后来手中已无权利,我苏依然心怀赤城,心系天下。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不论身处何处,永远心怀慈悲。大约正因为如此,我苏一路收获了很多朋友和粉丝,有了他们的陪伴和爱护,我苏的内心,大概也能暖和一些吧。更可爱的是,我苏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发现一些当地的美食,还经常自己尝试酿酒,尽管经常以失败告终,但是那个过程是幸福的。我苏虽好酒,但不善饮酒。他发自内心对生活的喜爱,使得他在文字以外,平添了一份烟火气。因此而更觉可亲,可近。
千年前的月亮,曾经照彻北宋的每个角落,也曾照进过黄州东坡的茅屋里,千年后的月亮的光辉依然清澈如水。遥望那一轮明月,仿佛看见我苏在明月旁手捻胡须,微微颔首。谢谢你, 我苏,谢谢你的天真,谢谢你的赤城,谢谢你的大俗,谢谢你的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