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曾经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被父母用手指戳着身体,头,肩膀或是背。脑补一下这个画面,情绪不自觉地就烦躁起来了。
庆幸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搜索不到这样的画面,但今天早晨,我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挫败感!懊恼,无助,委屈……
昨天找出之前跟同事借的巧虎碟片,打算今天归还,担心自己忘记就把碟片和燕麦片放在一起,这样起床冲泡早餐时就会想起。但今天早餐吃的是全麦吐司和酸奶,所以临出门时才急急忙忙想起碟片,手忙脚乱地找。妈妈提醒我说放在柜子里。我跑过去打开,明明在眼前,却怎么也看不到(我需要整理柜子了),就像手上拿手机却死命找手机那样!
就在我不知所措时,妈妈用手指一直戳我,说“就在那就在那!”
我略感不适,问“在哪?”
妈妈继续戳我,“就在那就在那,你自己放的怎么就看不到呢!”
“你不要戳我好吗!这样我很不舒服,很不开心!”说完后我就有如神助找到了。
“我只是着急,想要你赶紧找到!”妈妈解释到。
“如果你知道在哪里,你可以站起来帮我拿呀!或是告诉我精确的位置,你这样一直戳我,我很不爽!”我拿了钥匙,丢下这句话就把门关上了,顿时觉得一大早的好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一路上默念佛号,心情慢慢平复。到了单位,回想一下,当时那种窘迫感再次袭来!庆幸,我还未对多宝使用过此招数,庆幸我自己感同身受过,今后一定要避免把这种不快的体验转嫁给多宝。
是的,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希望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让我们称心满意,希望他们走的路是我们为其铺设自认为的康庄大道。可是,我们自己告诉过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方法了吗?我们告诉过孩子去往康庄大道的车票要去哪里买吗?没有!
我们只是一味地跟孩子说“就在那就在那”!然后死命地把他推出去,推到孩子陌生的世界里。充满未知,不安的世界里。
我常常把“言传身教”挂在嘴上,我把这个通俗易懂的成语做为我育儿路上的座右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在动物世界里,小动物的生存技能是动物父母不厌其烦地教导,而当前的父母却已经忘记了动物的本能,高高在上地只会“讲道理”!把父母的本职—传道授业解惑,通通推给学校,推给老师。
只会叫孩子见人要问好,却不知自己对邻里的戒备心孩子早就感知。
只知道整天叫孩子不要玩手机电脑,却不知道自己的“手机癌”已经到晚期。
只会说你要好好学习替爸妈争口气,却从没有反思为什么自己要把理想交给孩子来替你实现。
。。。。。。
在孩子的眼里,看到的父母是整天唉声叹气地抱怨社会不公,抱着手机iPad追剧打游戏,你说,在他们的心里,能种下什么果?你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孩子要积极向上,善良可爱,做手机绝缘体?从你嘴里所说出的那些“大道理”,分分钟站不住脚!只是他还小,不懂得反驳,让你再得瑟几年!
孩子,需要的是你厚实的手掌,紧紧拉着他的手说,“不怕,爸爸妈妈带你一起走,我们一起看看这一路上都有什么好玩的东西”。而不是你站在他背后用冰冷的手掌把他推入未知的黑洞,企图他独立历经冒险后把宝藏带回与你分享。
孩子,需要的是温暖的怀抱,蹲下来与之对视,坚定地说,“没关系,爸爸妈妈也是平凡的人,但我们不放弃任何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你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努力吗?”而不是你俯视他并为其贴上蠢的标签,企图他登上金字塔后让你在他的成功经验分享会上说,“孩子就是要打击才能成器”。
我相信每个父母不是天生都暴力,而是把自己原生家庭里的模式照搬到自己育儿的方式里。但这里我不想全盘否定原生家庭。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原生家庭亦是。跳出父母的局限性,逃离不健康的成长模式,但也别忘了把父母身上的闪光点传承下去,就是所谓的家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对待自我原生家庭的正确打开方式。
还是老话重提,育儿是父母的二次成长,一路上有反思,有惊喜,有感动。
大人的绝活,不在于生硬地传授了很多知识,而在于让孩子知道这一程爸爸妈妈一直都在,在你迷路的时候,告诉你对的方向,告诉你去往目的地的车票在哪个窗口有卖。
执子之手,与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