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拿到办公室一本书,受到了周围人的嫌弃,大家笑称,你怎么还看鸡汤啊?~
······
其实我想说,看鸡汤也没什么不好。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好像周围人、朋友圈都在以嫌弃的眼光看待鸡汤类文章,甚至有些书的作者也避之而不及,宣传的时候努力跟大家澄清“我这书名看着有点鸡汤,但内容还是很实在的~~”。
如果你看了一篇鸡汤文很是不错,想发朋友圈分享,还要戏嘲自己一句:“喝了这碗毒鸡汤~”外加一个笑哭的表情。
我倒是认为,鸡汤也没什么不好,没必要对它嗤之以鼻。
首先,鸡汤只是一个角度的表达
各种类型的书籍都有他的功用,鸡汤的功用就是从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故事,唤起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分钟商学院中》刘润也说过:
任何一篇文章、演讲,都在回答三个问题,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如果有一篇核心讲what,那通常是一个教科书、字典式的东西,如果讲why,很容易讲成心灵鸡汤,如果讲how,则有可能变成一个方法论,变成一个价值感特别强的东西。
所以,鸡汤就只是站在一个角度的表达而已,就像一味药材,你吃多了,配方配错了,能是药材的错么?同样的,鸡汤这类文章没有对错,没有好坏,主要看你如何去用,如何去感受。
其次,鸡汤是阅读中的调味剂。
我们细心留意会发现,自己的读书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鸡汤类——工具类——认知类
刚开始对阅读感兴趣时,大多读的是鸡汤文,看别人的故事,感叹自己的理想。后来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惑,想要在书里找到答案,开始有意识地向外探索,这段时间更多接触工具类书籍,比如《金字塔原理》、《运营之光》、《好好说话》。再后来有一些知识和经历上的积累,着重寻求认知上的突破,阅读一些《未来简史》《三体》《傅盛:认知三部曲》。之后可能会开启一个混合阶段,看过的书多了,知识也基本形成个系统,想读什么看什么,并不会在意分类,只要对它好奇,想一探究竟,都会选择。比如最近在读《自卑与超越》《人工智能》《怪诞行为学》等等一类,偶尔还会把之前的重新回顾一遍。
读书阶段的变化,也反映着成长轨迹,一个时期一个选择,当下喜欢看鸡汤,说明需要鸡汤的能量;看工具书,需要突破眼前的困惑;读认知类书,就想从思维领域受到更高的启发。再后来,内心变的平和了宁静了,可能会选择一些目的性不太强的书。或者混合阅读,或者追随新书,再或者有更多的选择。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如上述一样,有些受环境或父母影响,很早就开始读世界名著了,这样的书友,我很是敬佩,但毕竟不是全部,相信这三个阶段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成长。
最后,无论鸡汤书也好,史书也罢,都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工具,都有他的能量,就像知识付费,就像互联网,主要看我们怎么吸收怎么用。如果鸡汤足以激起你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甚至有付诸实践的动力,那就够了,下一步交给工具类书,交给认知类书,交给你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