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长,我要说的更短。
票房破18亿,观众缘不错。文青们坐不住了,他们的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里向来是希区柯克和库布里克,哪里轮得上这部“烂片”造次。于是乎,该批的都批了,能骂的也骂了,观众源却还在执迷不悟地扩张。看着小镇青年渐渐农村包围城市,读书识字逛某瓣的高知是真不爽啊。中国电影不该杀吗?在他们眼中当然应该。西方的呢?也杀,不过是捧杀罢了。
完整的叙事、成长和代价、观众与市场,《前任3》已经奉献了如此多值得业界内外学习的成功要素,但是文青大V们弃之敝履。她们应该是还在怀念爱乐城里和莎莫的500天,这可真够长情的,好似重感冒时流下的鼻涕一样冗长。更有评论直指影片简单粗暴,这是四个很值得玩味的字眼,越品越觉得喜感十足。还有比好莱坞工业流水线更简单粗暴的么,美式快销产品与它们台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相得益彰,“shit”。曾令笔者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包容充斥着屎尿屁的异国文化,小心翼翼地把一地狼藉装进名曰自由的精美包装盒里;反过来对我们自己年轻导演的上下求索和披荆斩棘却总要嗤之以鼻大肆鞭挞?现在想来原因简单,人要端庄,文青更得端着装。大众化能好么,即便好它也破坏了规则,文青大V们的装规则。不信你做个实验,别管东西是什么,只要在地下,够小众,那就一定趋之若鹜;一旦下水道里的重见天日,他们又会一窝蜂的抽离,这是欣赏作品么?这是在欣赏附庸风雅自命清高的自己。
仅此一点,《前任3》和它的导演就比各门户上的十三爷们要有诚意得多。他们很诚实,不故作高深,要的就是市场。这部电影里闪耀着的才华和电影前闪烁着的泪光,就是对成功最好的注解。对,你没看错,才华。号住观众的脉,对症下药,这就是他的才华。不止如此,你们要的技巧这部电影也有。
只举一例,开篇的交叉蒙太奇处理,很简单也很扎实,它让人依稀忆起17年前的爱情典范《夏日麽麽茶》。惊喜的是,在学习模仿的同时,影片与它的人物一样完成了成长,探讨男女关系的词儿通过抱怨展现,这就是比经典更高明的地方。第一部在笑果与泪点间顾此失彼;第二部完全倒向喜剧,人设失去群众基础。唯有这第三部,可笑的时刻放声大笑,该哭的节点嚎啕大哭,这就是高手对节奏的掌控。导演一直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即便磕磕绊绊,讳莫如深的评论家对此不知作何感想,想必是缄口不言。也别要300大V了,整得跟温泉关似的;你把一千个文青大V凑一块儿,他们也堆砌不出哪怕半部剧本,这就是现实。在为了独树一帜而标新立异的传染病年代,他们早已病入膏肓。
这是一个评头论足不计成本的时代,文青大V们的“V字仇杀队”还会继续做作,就好像电影里完成成长仪式前的主人公一样。不难想象,浮在半空让人飘飘欲仙,云层上端是他们赞誉有加却又始终无力触及的圣三位一体,厚实土地上一步一脚印的是他们永远鄙薄轻贱的中国电影新生力量。这种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打破。大师值得景仰,但是不要耽溺,陷进去了你就发现他们和成功学、心灵鸡汤并无不同。我们与这影片一样,都有需要去成长的部分。脚踏实地,也许有一天你的背后会长出真正的翅膀;眼高手低自以为是,恐怕也就成为躲在3C背后的Keyboard Man罢了。
最后,电影是什么?别去翻巴赞,艺术没有圣经。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头顶绿得发黑的复仇者。于笔者,用光和影的书写方式,与你的读者产生共鸣,你就是适合时代的产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