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篇来信中,都能感受陆澄的用功,和他的迫切之心,欲求宁静、欲念无生、善恶不思、欲清心寡欲,欲得天理,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
看到先生在回信中,一次次的提到:
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
先生说的极是,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克己,以让自己拥有一颗纯乎天理之心,可当我们去急于刻意求得时,反到有了私欲,导致欲念丛生。
只需下好本该做的功夫,戒惧克制常提不放,要坚定的让自己的心,纯然天理而没有一丝人欲的私心,在私欲还未萌生之前就防止,在刚刚萌芽时就克制它,非这样不可!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无方萌之际不能也。
所以先生说,一心在良知上用功,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就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
陆澄的问题总是很有深度,何为质乎?性乎?情乎?欲乎?质美者为何不得谓之闻道?
先生的解析非常透彻:
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弊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
天性资质美好的人,自然暗合圣道。虽然不能称为完满的知学、闻道,也都各自有其学问。
良知在人的心中,不仅圣贤,也包括一般人。如果没有物欲的牵制蒙蔽,只要遵循着良知的自然生发流露去做,就没有不合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