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语文课学到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读到往来无白丁这一句,我是特别无法理解的。难道知识分子就能看不起"白丁"吗?为何只与"鸿儒"来往呢?
现在再读陋室铭,却是十分向往于这种生活,不禁笑道:以前的我真如"白丁"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来半分对"白丁"的看不起之意呢?今日看来,是我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度刘禹锡的君子之腹了。
回想起前段时间与一个旧时同学的对话来,那天与其结束了对话我是特别的不爽的,当时心里一直在想,我不愿和不懂礼貌的人交往,连与其对话都能煞了自己的心情。话不投机半句多。刘禹锡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只意在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吧。毕竟当时的刘禹锡从物质条件而言就是"白丁",但精神充足的人又岂会在乎身外之物,只要内心充足,那陋室又何陋之有?
我也希望我生活在这样一间"陋室",过着恬然自得的生活。我这并没有抬高自己的意思,自知精神世界的浅薄,又怎敢与刘禹锡同日而语呢?刘禹锡是真真正正的"鸿儒",我自然不敢自诩。只是渴望"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种恬然的清静。其实我是有种逃避生活的心情。总觉得度过了幼小中高,直至到大学,都是秉承着父母灌输的为了工作而读书。十几年的学习生活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没能好好体会到学习读书本身也是一种乐趣。现在我总觉得这种怀着目的性的学习生活让我感觉很累,我是一个工科生,是一个女孩子,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都提不起任何兴趣,所以力不从心的感觉油然而生。一直以来,这个功利性的社会告诉我,想要生存,就得身怀技能,而在填志愿时,各种百度又告诉我,工科更容易获得这种技能,于是我就走上了工科这条不归路。也是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条多么艰辛坎坷的路。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和经验,都是理论学习理论考试,大学的前三个学期,也都是理论课,并且大都是数学科,反有种得心应手的感觉,这学期突然的转为考验动手能力了,可想而知,像我这种从未动过手实践的人根本就毫无动手能力可言,这力不从心的感觉犹如从小被圈养在笼子里的鸟雀,是没有能力飞翔的。
越来越重的学习任务,越来越多要学习的东西,而我却越来越消极对待。有人会斥责我这是逃避偷懒,我也承认我的确是在偷懒,也颇有逃避的意味。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从一接触自己的专业开始,我就有种预感可能我是不会从事这种工作的,然而一大堆的数学科目让我轻轻松松的度过了三个学期,所以就从未有转专业的念头,再者工科怎么转也逃离不了多远,总是相似的专业,也只是不可改变的改变,没多大意义。所以现在就更不用说了,我是肯定从事不了我所读专业的这一行业的。而且我越来越意识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观念是错的,然而我却秉承着这一观念念了多少年所谓的书啊。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也并不是执迷不悟之人。这条路走不通我也不能死走,我也不会说开台挖土机来把路铲通了,我没有那么大的魄力,我可以寻求其他的路。我记得在一个语言学习群里看到一个考过了日语N2级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力和坚持是最重要的,兴趣是其次,但兴趣也是坚持的动力。"
我不能在这里死磕,当然,我也不能放弃学业的,毕竟在这个社会,文凭就是一块遮羞布。看到过很多大学生辍学创业或工作的新闻,虽会动心,但也只能是看过了新闻一笑而过。毕竟我父母的愿望是需要这张文凭去慰籍的,在我们家族,我这样文凭也算是出人头地的一个凭证。爸爸妈妈多年幸幸苦苦的供我读书,我是不忍忤逆他们的。并且,我犹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的一段话,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张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虽有讽刺意味,但也是能当做正面话语的。这也是我这个半吊子的成绩为什么能一直坚持念书的原因。所以无论我所念的书对我来说多无意义,我也从不敢真的辍学。我是需要文凭来遮掩我的不足的,因为不只一个人说过我做事蠢蠢的,我是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的。
我初看《少年维特的烦恼》时,被其中的一段话给深深感染到了:
"…那种朴实无华的欢乐…一个人讲亲手栽种的卷心菜端上了餐桌,就是这种欢乐。这种欢乐不仅仅在于能够品尝卷心菜,还在于回味美妙的时光——那个栽种小苗的美好清晨,那些浇水濯园的可爱黄昏…他曾经为了自己种下的生命不断生长而兴奋不已,这个瞬间,他得以重新享受了这些欢乐。"
在这个平平凡凡的世界里,我也是个平平凡凡的人。我不需要有多大的作为,也不渴望成为什么马云之类的人物。我只愿勤勤恳恳的为自己的目标而付出,正如"栽种小苗"一般,享受每一个为其"浇水"的过程,当自己有一天站在了这个目标的位置,收获到了"自己种下的卷心菜",得以重新享受这种快乐时,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