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班里有两个男生,来自同一地区,都很阳光开朗,热爱运动,但家境悬殊。
家境贫寒的A同学非常聪明,理科,如数理化生成绩很好,但史地政、语文、英语都非常薄弱,有几科甚至在班级垫底。我有时追着他问英语单词背的怎么样,语文老师让背诵的文章背的怎样了,但他临时抱佛脚,效果甚微。每次都嬉笑着貌似虚心接受老师的提议,但行为依然没有改进。B同学家境富裕优越,父亲非常重视教育,母亲很是溺爱,这孩子乖巧,情商颇高。无论老师如何批评,总能从缝隙中找出应对老师的法子,也不记恨老师,但行为照旧。各门学科除物理稍差外,其它科目基本平均分布。两个学生的总成绩相差无几,稳定地徘徊在年级下游的中后方。
不久前,关系好的一位朋友提醒了我这件事,认为我有失公允,带有主观性,这次带班务必引以为戒。我细细回顾了整个过程,猛然意识到:我对A同学的关注高于B同学,倾向于更同理A同学。
都是远离父母的孩子,我仅仅因为家境的不同而差别对待了正值敏感期的学生!
根源可能在于我的成长经历。我的初中是从村里上的,高中乍到市区,满眼都是陌生与不适,遭遇了不公平对待。自己做班主任,便固执地思维定势为所有从贫困落后地区来的学生都会有此心理落差,于是,区别地对待了这两个不同境遇的孩子。
新学期,根据这近20天的微信、电话联系,这届班级,仍然有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悬殊较大,如何理性地跟这些孩子沟通,尤其是条件悬殊的学生遭遇同一事件或发生某种误会时,班主任的立场、交流疏通方式均会在彼此内心产生或大或小、或正或反的某种效果。想到这些,我顿时感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量。
研究发现,处境不利学生未必是处境差生。情感能力、社交能力和未来规划能力是处境不利学生抗逆最重要的3种能力。老师要帮助处境不利学生提升抗逆力,而不是区别对待。而帮助处境不利学生提升文本阅读能力、实践切实可行的人际交往方法、想象未来的自己等均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们学生长期住宿,远离父母是其重要特点。班主任老师在跟学生沟通时,需谨记于心。新的班级,班主任应引以为戒,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广阔的视野、更公平的方式、更具体的行为接纳敏感期的学生;真正使班级成为适合所有孩子发展的学习环境,让班级所有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幸福感。
(为叙述方便,本文以第一人称。并奔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引以为戒。)
参考文章
1、任明满.《中国考试》【J】. 2020,4:65—70.
2、STEWART D,KNIGHT C. A Resilience Framework:Perspectives for Educators【J】. Health Education,2007,107(6): 54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