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也是倾国之力。这样讲,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就像一条巨蟒吞了一头肥牛,怎么着也得躺平消化一忽儿。
但实际上,秦国一边将相失和,一边对外战争丝毫不停息,北定太原、上党,巩固长平之战的战国。
稍事喘息,即派王陵带兵越过太行山,围攻邯郸,在这里,才停下脚步,换将王龁仍然被魏公子与春申君为首的合纵联军打败,王龁一路退到汾城才站住脚。
邯郸城下的失败,可以视为秦国长平之战后疲软的表现。但在汾城站住脚后,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立即对六国联军打出反击战,“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当然,这里有一种说法是,只有三晋军队,没有楚国军队。
随后,王龁就与张唐合军攻下了赵国的宁新中,改名安阳。看下图,这就卷土重来了,又对邯郸虎视眈眈了。
张唐是怎么回事呢?昭襄王48年,长平之战。49年,王陵攻邯郸,同时张唐攻魏。两线作战,说好的秦卒死亡过半呢!天下第一,家底就是这么厚!
灭国之战也许走得慢了点,但并未停下脚步。
1、灭韩,秦终于要吃了
昭襄王51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秦将军摎带兵攻下韩国的负黍和阳城。
这两个城池,我们不陌生,公元前293年,白起发动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就打开了从洛阳南出逼迫阳城、负黍的通道。
现在,攻下了阳城和负黍,则距韩国国都郑,直线距离,已不过100里,不夸张地说,韩国一战可灭。
但这时候,周王室来捣乱了。
周赧王已经在位59年了,列国已经骑在他头上也59年了,而强大的秦则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隔三差五大军从洛阳王城边走过,耀武扬威。
所以,周赧王不想忍了,反正快死的人了,快意恩仇一把。
于是,他联合东方六国,要把伊阙关掌控起来,让秦无法抵达阳城。但事实证明,这一点用都没有。
将军摎回头就攻西周(周赧王早期,东周王室分家,又分为东西周,赧王居洛阳,在西,东周在在巩),周赧王秒跪,献出了他还管辖的36个邑及三万户,连同象征天子权力的九鼎,按照王朝更替继承习惯,则周亡秦继。
至于东周公,又过了七年,也被秦所灭。
不过,这一迟滞,倒为韩国续了几年命。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伐韩,攻下成皋、荥阳,然后把巩义、洛阳、伊川这一带设置为秦国的三川郡。
而成皋、荥阳失守,则意味着韩国在北部也无险可依。
然后,到了公园前230年,秦国在攻赵、迫魏的间隙,腾出手来,由秦内史胜灭韩,俘虏韩王安,以韩地为颍川郡。
2、灭魏,王贲水灌大梁
魏国是战国第二个彻底被灭亡的诸侯国。
秦对魏的灭国之战,是从魏安釐王薨、魏公子无忌卒开始的。哥俩是前后脚离世的。
魏安釐王薨,子魏增继位,是为魏景湣王。
魏景湣王元年,秦国大出兵,攻下魏国20余城,设为东郡!大概就是现在的开封以东、聊城以西的黄河两岸,向南与江苏接触。
那么,看地图,基本上,就把魏国的都城大梁打成了孤城,同时呢,切断了赵国南下救援的路线。
之后,秦国又陆续攻下了魏国的朝歌、野王、汲、垣、蒲阳、衍等几个据点,进一步孤立大梁。
魏景湣王就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损兵折将、弃城失地中渡过了15年,于公元前228年薨,由魏太子假继位。
魏王假三年,王贲引水灌大梁城,魏王假被迫出降,魏国灭,并入原有的东郡。
就这么惨淡!
韩、魏将亡之时,所剩土地,不过秦统一时一郡大小。所以,基本上都是一战而亡,没有多余的挣扎。
3、灭燕、赵,颇费周折
赵国经长平之战,元气大伤,但等到秦王嬴政继位,正式开启灭国之战时,又20年过去了,战力有所恢复。
同时,赵国又具有韩、魏所没有的战略纵深,代地实际上算是赵国的副都城。
所以,秦攻赵,公元前234年,在今石家庄市东面被李牧率军击败;公元前232年,再度南北两路取邯郸,又碰到钉子户李牧,摆阵而还。
于是,到公元前229年,秦国搬出了王翦。王翦从北路带领上地兵走井陉,端和将河内兵从南路攻邯郸。
但李牧和司马尚守御有方,秦国进攻再度遇阻。直到秦国使反间计,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免职,王翦、端和两路才得以进军邯郸,赵王迁出降,遂攻下邯郸。
不过,赵国却死而不僵。
赵王迁的异母弟赵嘉逃到了代地,被赵国流亡的大夫们拥立为赵王,同时与东边的燕国成合兵之势。
于是,又坚持了6年。然后发生了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的事情。秦王嬴政大怒,命令王翦攻燕,一战攻下燕国都城蓟,燕王姬喜退保辽东郡。
这时候,秦国在南部对楚战争受挫,于是王翦被召回,燕、赵又苟延残喘了几年。
等王翦在南线大获全胜之后,秦王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去北边收拾残局了。
一战虏燕王喜,回军路上捎带攻灭了代地的赵王嘉。
随后,王贲又从燕地南郊向齐国用兵,突入临淄,齐王措手不及,旋即投降,齐国灭。
齐国的地盘最后被秦国分别设为济北郡、临淄郡、胶东郡、琅琊郡和薛郡。
东方大国齐亡得实在没有牌面,就不单独开列小节了。但,这却也是齐民之福了。
4、楚越人剽悍的血液被唤醒,但太晚了
王翦是因为灭楚真正奠定旷世名将地位的。
灭韩、灭魏、残赵、破燕都没花太大力气,秦王嬴政也有点飘了,他觉得六国不过尔尔。
所以,当他问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兵而王翦说出需要60万大军时,他觉得王翦老了,胆怯了。
于是,他派出了李信,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后起之秀。李信说,只需要二十万大军,就可以灭楚。他还给李信派了个副手,更年轻(猜测)的蒙恬,是名将蒙骜的孙子。
两个年轻将军倒也不含糊。李信攻下了平与,蒙恬攻下了寝地。李信乘勇而进,又攻破了楚都鄢郢(楚国频繁迁都,但凡都城都叫鄢郢,所以这个鄢郢或是楚国旧都,或者是陈,或者是钜阳,不太可能是寿春)。
但当李信意识到孤军深入太多,准备向西与蒙恬回合的时候,被楚军黏上了,楚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频繁骚扰撤退的秦军,破秦两壁,杀7都尉。
倒也不算多大的败仗,但对秦国而言,却是灭国之战中罕见的挫败。至少,这一次,是灭不了楚国了。
于是,秦王嬴政亲自去王翦老家请王翦出马,按照王翦最初的要求,给了配了60万大军,倾国而出。
王翦做好了两件事。
一是出征前,屡次向秦王要房子要地,要奴仆婢女。大军都出征了,还多次派使者回去跟秦王要待遇。关于这事儿,王翦自个儿解释了,大军在外,要去除秦王的疑虑之心。也就做到了兵法上说的,“将在外而君不疑”,这事儿有多难,看看白起、李牧、甚至廉颇就知道了。
二是,秦国大军进入楚地之后,王翦却下令驻军休整,坚壁不战。同时,好吃好喝供养士兵,养精蓄锐。
这是干什么呢?兵法讲,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就是说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机会攻击敌人求胜。
追着楚军打,李信、蒙恬已经吃了亏,显然贸然进攻容易吃地利的亏,那就在易守难攻处安营扎寨,先熟悉地利再说。
同时,王翦心里有一件事一定门儿清。什么事儿呢?综合国力!秦国60万大军好吃好喝,可以丝毫不在乎损耗,但楚国就未必。
楚国动员多少人,我们不得而知,但估摸也得有三十万人。三十万人的消耗,楚国承受不起。
《史记》这样讲,“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这是压上了全部筹码,要决一死战,和赵国长平之战换将赵括极相似的气息。
然后,屡次叫阵求战不得之后,楚军就引兵东归——这很没道理,就像张三丰与乔峰拼内功,生死一搏,怎么能轻易撤功。我揣测,楚国的后勤可能跟不上了。
这时候,秦国的战士们一个个精神踊跃。王翦下令追击,以求战之兵,对倦归之师,秦军在蕲县南部击杀了项燕,于是乘胜逐北,不到一年,攻下楚国全境,俘虏了楚王负刍(或者是昌平君)。
公元前222年,王翦灭楚。
王翦灭楚之后,乘势进兵苏州、浙江一带,收服了百越之君,设置为会稽郡。
时间线上,公元前221年,王贲灭齐。至此,秦统一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