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末,网易蜗牛读书馆办了一场签售会,采铜作为主讲,到现场为他的新书《精进2》做宣传。
签售会的主题是“如何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大家的讨论话题围绕着读书、学习展开。
现场有读者提了个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几天,希望与你共同探讨。
怎样一个问题呢——
“主题是如何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但很多人想的是,为什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您怎么看?”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满是“????”,而台上的采铜也被问住了,说很多年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了。
采铜是怎么回答的,我们先卖个关子,按下不表。
先来说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你愿意,可以把目光脱离手机,思考一小会儿。
02.
我的答案是,终身学习与否是个人选择,如果你不愿意,不学习也不要紧。拿读书做例子,少读一本书并不会影响你的一生。
你看四大名著在国内那么有名,看完的人也估计没几个。
前几月,我给某知识服务平台写拆书稿,《围城》、《月亮与六便士》、《情书》、《查令十字街84号》... ... 随便挑一本都是大名鼎鼎的,相信你也早有耳闻。我是为了写稿才看的,在这之前没看过,仔细想想也没啥大不了的。
一个人要在世上立足其实很简单,你有一门技能,能为你换来生存资料,收入>支出,就可以了。
如果这篇文章就停留在这里,估计对于一部分朋友来说,是“大快人心”——哎呀,原来如此,终于能安心地不读书了!
但其实不是。
如果我们想过得更好一些,或者获得“过得更好一些”的可能性的话,我们还是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回到采铜的《精进2》。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讲的是万物的共通之“理”和独特之“理”。
03.
作者采铜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习、思维方法研究者。
在《精进2》之前,他还写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精进》作为畅销书,多次霸占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我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这也是我看到《精进2》出版后,第一时间买过来拜读的原因。
看了《精进2》,可以说采铜很贪心,试图把世间道理用一本书讲完,你看目录就知道了——
这几个词看上去是独立的,不大好记,于是我整理了这么一条线——
获悉>>不断进步>>直到完美
看这样是不是清晰了一些?
其中第二部分,也就是“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与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是息息相关的,一定程度上,也解答了这个困惑。
课代表已经为你划了重点了,来看看——
1. 隐藏知识
隐藏知识,顾名思义,就是藏在暗处的知识。
就比如说,我们知道可乐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水,二氧化碳、糖、磷酸、咖啡因等。但掌握了这些,你就可以开个可乐厂,跟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竞争了吗?显然不行的嘛。因为人家有隐藏配方,可能在整瓶可乐里只有一点点,却是不可或缺的。
同样的,人人都能买到豆豉、盐、辣椒、味精,但不是人人都可能成为老干妈。化妆品的成分就写在包装上,但怎么杀菌消毒、怎么让成分更稳定、怎么保证不变质,却不是人人都会的。
大牌们会大大方方地透露“明面知识”,引得竞争者们争相效仿。但真正捍卫着大牌们地位的“隐藏知识”,旁人肯定是触及不到的,对于少量能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核心成员,大牌们也会用各种竞业条款来限制他们。
这就是“隐藏知识”的力量。
对个人而言,也要注重隐藏知识的力量。
采铜老师说——
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他一方面要尽力多学习可见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多多探索不可见知识... ...
当你开始琢磨怎样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也许属于你的隐藏知识就开始萌芽了。
2. 层次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有跟我一样的困惑——道理我都懂,但我既不知道自己的隐藏知识是什么,也不知道去哪里找一个,或者创造一个出来呀!
对此,采铜这样说——
“通常情况下,我们之所以意识不到隐藏知识的存在,恰恰是因为我们留意到的层次太少了。”
就比如说,当你买一件衣服,在关注它整体的面料、设计感的同时,是否会关注拉链、纽扣等更小的细节?当你使用一台智能设备时,是否会联想到它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联动等更高层面的东西?
层次思维,就是从熟悉的层次上跳脱出来,进入更小或更大的层次。
说到这里,我想到另一件事,是关于得到app的。
去年这段时间,得到app因为换logo的事儿引起了广告圈人的关注。为什么呢?很多人觉得这个logo太丑了。
感受一下——
据说当时得到内部的人都很嫌弃,CEO脱不花甚至扬言说,如果最终用这个logo,那她第二天就不来上班了。
尽管如此,罗振宇觉得这个logo特别好,当时就力排众议,拍板决定——就用这个Logo.
你看,在很多人眼里,评价一个logo到底“好不好”,重点在它好不好看,大家“喜不喜欢”。
但老板在乎的是什么?是它跟公司的价值观是否吻合?能不能代表企业形象?好不好识别、记忆,有没有很好的传播效力?
对于logo,普通员工、消费者在乎的,跟老板在乎的,往往有很大差距。
说到底,是大家所在的层次不一样。
采铜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说每个人都在一个小房子里,外面有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房子,再外面,是一个更大的房子... ...有点类似于俄罗斯套娃。
每个房子都有一个单向玻璃,小房子看不到大房子,而大房子能看到里面的小房子。
你住在越小的房子里,越不知道外面有大房子(我理解为,是因为没有体验过跳脱原本层次的讶异感)。
以上这段话,正是采铜解答开头那位读者时说的。
一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知道的越少,局限性越大。
而知道的越多,越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就有点类似于“马太效应”吧。
你愿意一直住在小房子里,坐井观天吗?
3. 模块
我们过去时怎么学习的呢?
上外语课,要从背单词开始;上历史课,要从什么时间哪里出土什么器皿开始;学天文学,先学会用开普勒公式吧... ...
十几年的教育告诉我们,学一样东西就要从小知识点到大知识点,从过去到现在,像堆金字塔一样,勤勤恳恳地从地基开始挖。
但走出应试教育之后,这样的学习方式,似乎已经不管用了。
采铜在《精进2》中提出也说,从最底层的基本元素出发,去思考可能有什么样的组合,可能形成什么样的模块,这样太难了。
“我们去研究那些整体,那些已经成熟的、优秀的东西,然后把整体拆解,找出模块甚至高频模块,这就好办了。”
这样说可能不便于理解,我以自己的经历举个例子。
我的工作常常需要接触到设计。
这里的设计是广义的设计,更多的是美学意义上的。公众号怎么排版更和谐美观?PPT怎么设计更让人赏心悦目?有时候还要做个效果图给客户看,讲方案的时候更直观些。
于是我报了门课,开始学PS技能。
学了几个月我发现不对——老师每节课教一个技巧,比如把照片制作成油画效果、给人贴个腹肌上去之类,有用是有用,可如果没有经常训练,新手很快就忘了。
而对我而言,这些技巧都太“小”了,难得一用,又要花很多时间,学习起来性价比不高。
这个借口真好,我很快心安理得地放弃上课了。
放弃上课,不意味着放弃学习。我意识到,设计的核心其实可以拆分成两样东西——色块和字(色块包括纯粹的颜色块,和一些设计元素)。
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也没想象中难——做PPT和公众号长页时稍加注意,就能不断精进。
(而且我很幸运地坐在设计师边上,偷师的时候也只关注如何组合色块和字,而不追问炫酷的效果从何而来,感觉hin棒)
总结来说,要研究一个整体,可以先找出高频模块,深度学习,纳为己用。
回到我们的开头,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原因就很清晰了——
只有接触尽可能多的信息,你才可能更快地发现、获取、创造属于自己的隐藏知识,打造核心竞争力;
只有迁跃到更高的层次上,才能有更宏大的视野,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当你穿梭在不同层次间时,便能寻找到某个领域中的高频模块。而掌握了这些高频模块,有利于你更有效地学习。
那么,你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